白驳风

病因:白驳风,中医病名。是指以皮肤出现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白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后天性限局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皮肤白斑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任何年龄,单侧或对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与周围正常皮肤的交界处有色素沉淀圈,边界清楚;亦可泛发全身。本病为慢性病程,易诊难治。本病深肤色人群较浅肤色者发病率高。中医文献中又之称为“斑白”、“斑驳”等。本病西医学也称白癜风。

白驳风

一般症状:

月经先期

病因:月经先期,中医病名。是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也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病因病机主要为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扰冲任,伤及胞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治疗以益气固冲,清热调经为基本原则。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频发。

月经先期

一般症状:

白疕

病因:白疕,中医病名。是一种以红斑、丘疹、鱗屑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红斑基础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鱗屑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男女老幼皆可罹患,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3%。初发病例季节性明显,多冬重夏轻,但部分患者可相反,数年之后则季节性不明显。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银屑病。

白疕

一般症状:

云雾移睛

病因:云雾移睛,中医病名。是指眼外观端好,唯自觉眼前似有蚊蝇或云雾样黑影飞舞飘移,甚至视物昏朦的眼病。又名蝇翅黑花、眼风黑花、飞蚊症等。可单眼或双眼发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玻璃体混浊。由玻璃体液化、变性、后脱离或眼内炎症、出血等引起。

云雾移睛

一般症状:

艾滋病

病因: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以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临床特点是HIV能特异性侵犯Th淋巴细胞(CD4+),引起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严重缺陷,导致各种机会性顽固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并对机体各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造成致命的损害。主要通过性接触及血液、血液制品和母婴传播传染。由于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号称“超级癌症”,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属于中医……

艾滋病

一般症状:

白睛青蓝

病因:白睛青蓝,中医病名。是指白睛里层深处有暗红蓝色隆起,或围绕黑睛而形成环形状,则整个白睛呈黑紫色,且疼痛、羞明、流泪、拒按的眼病,因白睛色似青蓝,故称白睛青蓝。多因肺热亢盛,肺金乘肝木,肝失条达,肝郁生热,煎熬阴血,气血瘀阻而致。本病多见于成年女性,常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缠绵数月或数年之久,易复发。最易波及黑睛及瞳神。波及黑睛则出现白膜侵睛之症;波及瞳神则有瞳神紧小、云雾移睛等症。本病与火疳性质相同……

白睛青蓝

一般症状:

痄腮

病因:痄腮,中医病名。是指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腮腺炎。

痄腮

一般症状:

白膜侵睛

病因:白膜侵睛,中医病名。是指因肺火上炎,或阴虚火旺所致,以白色翳膜自白睛侵入黑睛为主要表现的翳病类疾病。又称白膜蔽睛、白膜遮睛等。多因肺肝热毒,风湿热邪,阴虚邪恋所致。多是白睛青蓝、火疳等病后遗而成,也可与之同时存在。病变可使整黑睛均被波及,并因并发瞳神紧小等病变而致严重后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硬化性角膜炎。

白膜侵睛

一般症状:

针眼

病因:针眼病,中医病名。是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又名土疳、土疡、偷针。本病与季节、气候等无关。可单眼或双眼发病。针眼相当于西医学的睑腺炎,又称麦粒肿。

针眼

一般症状:以胞睑局部肿胀、疼痛、痒为主。一般初发多肿痒明显,中期以肿痛为主, 脓成溃破后诸症减轻,红肿渐消。病情严重时可伴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黄疸

病因:黄疸,中医病名。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本节讨论以身目黄染为主要表现的病证。黄疸常与胁痛、癥积、鼓胀等病证并见,应与之互参。黄疸病因包括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治疗以化湿邪,利小便为主。本病证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

黄疸

一般症状:

白涩症

病因:白涩症,中医病名。是指白睛不赤不肿,而以自觉眼内干涩不适,甚则视物昏朦为主症的眼病。又名干涩昏花。多为双眼发病。本病主要与西医学之干眼相类似。其他疾病如慢性结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炎等,若主症与本病相符,亦可参照辨证论治。

白涩症

一般症状:

真睛破损

病因:真睛破损,中医病名。是指眼珠为物所伤且有穿透伤口的眼病。可伴眼内异物,甚至可影响健眼,是一种严重的眼外伤。预后主要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部位、有无眼内异物有关。真睛破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交感性眼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机械性穿通性眼外伤。

真睛破损

一般症状:

胞睑外翻

病因:胞睑外翻,中医病名。指睑缘向外翻转离开眼球,睑结膜常有不同程度的暴露在外,常合并睑裂闭合不全。相当于古代中医文献中的“睥翻粘睑”、“地倾”、“残风”、“风牵睑出”、“风牵生睑”等。

胞睑外翻

一般症状:

真心痛

病因:真心痛,中医病证名。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西医学中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病可参照本章节辩证论治。

真心痛

一般症状:

胞轮振跳

病因:胞轮振跳,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侵袭,气血不和等所致。以眼睑经常不自主牵拽跳动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又名睥轮振跳。常见于成年人,上、下胞睑均可发生,但以上胞多见,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眼轮匝肌痉挛。

胞轮振跳

一般症状:不能自控的胞睑跳动,时疏时频,在过劳、久视、睡眠不足时跳动更加频繁,稍事休息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可伴颜面及口角抽搐跳动。

振胞瘀痛

病因:振胞瘀痛,中医病名。是指因眼部被钝器撞击后,瘀血内停所致;以胞睑肿胀、色青紫、瘀痛难睁为主要表现的损伤类疾病。本病西医学称眼睑挫伤。

振胞瘀痛

一般症状:

胞肉粘轮

病因:胞肉粘轮,中医病名。以胞睑与白睛粘连,甚则使眼球运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眼病。又称练睛、睑粘睛珠、睥肉粘轮。本病多并发于椒疮、粟疮、胞肉胶凝及睥急紧小诸症。

胞肉粘轮

一般症状:

脂瘤

病因:脂瘤,中医病名。是指以皮肤间出现圆形质软的肿块,溃破后可见粉渣样物溢出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又称粉瘤。常易受外邪感染而导致化脓,故又有脓瘤之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脂腺囊肿。

脂瘤

一般症状:

胞虚如球

病因:胞虚如球,中医病名。是指胞睑肿胀,皮色如常,虚软如球为主要表现的外障性眼病。又名睥虚如球(《证治准绳》),至《眼科临证笔记》称胞虚如球。又名悬球。多见于成年人,女性为多,四季均可发病,常双眼为患。本病可能为全身病的局部表现,预后与全身情况相关。本病类似西医学之眼睑非炎性水肿。

胞虚如球

一般症状:

肘痈

病因:肘痈,中医病名。是指痈疽之发于肘部者。临床特点是见肘部高肿,焮热疼痛,肘关节功能障碍。以中年或老年患者为多。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肘痈

一般症状:

胞肿如桃

病因:胞肿如桃,中医病名。是指以胞睑高肿难睁,皮肤红赤疼痛,其状如桃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眼病。又名肿胀如杯、覆杯、封塞、蚌合。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多以单眼患病,常合并有咽部其他病变。预后与其合并症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有密切关系。

胞肿如桃

一般症状:

撞击伤目

病因:撞击伤目,中医病名。是指眼部受钝力撞击但无穿破性伤口的眼病。其临床表现和预后与钝力的大小、受伤的部位等因素有关。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机械性非穿通性眼外伤。

撞击伤目

一般症状:

羊毛疔

病因:羊毛疔是一种中医病名,又称羊毛疔瘤、羊毛痧、鬼箭、箭风等,临床上以针挑拨时有羊毛丝样物质被挑出,且疹形坚硬似钉为特征,多伴有发热、头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相当于西医学的胃肠型流行性感冒、急性胃炎、急性胆绞痛等疾病。目前对于本病患者,多以针挑外治法为主,虽然可快速缓解症状,但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一般需经多次治疗,治疗过程较痛苦且容易遗留疤痕。

羊毛疔

一般症状:羊毛疔发病迅速,患者可在前心区及后背部发现皮疹,疹形坚硬似钉,病程较短者呈淡红色,病程较长者呈紫黑色,并常伴有发热、无汗、头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脘痛、腹痛、腹泻等症状。此外,当用针挑破皮疹时,则可发现羊毛样丝状物质被挑出。并发症 1、继发感染 如果挑破羊毛疔后如果不注意保持局部清洁,接触了水等物质,则可能继发细菌感染,使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 2、瘢痕 如果挑羊毛疔过程中操作不当,使皮肤损伤过重,则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的纤维发生增生,并形成瘢痕,影响到整体美观。

薄厥

病因:薄厥,中医病名。是因多种原因造成气逆血冲,瘀浊蒙塞脑髓窍络的急危证候。临床以突然剧烈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吐如射状,两眼黑矇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多见于40岁以上病人,男性多于女性。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多见。病程多短暂,西医的高血压脑病可参照本篇治疗。

薄厥

一般症状:

子晕

病因:子晕,中医病名。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子晕”,亦称“妊娠眩晕”。子晕有轻重之分,若发生在妊娠中后期,多属重证,往往伴有视物模糊、恶心欲呕、头痛等,多为子痫先兆。因此及时正确的治疗妊娠眩晕是预防子痫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子晕

一般症状:

暴风客热

病因:暴风客热,中医病名。是指外感风热,猝然发病,以白睛红赤、眵多黏稠、痒痛交作为主要特征的眼病。又名暴风、暴风客热外障,俗称暴发火眼。本病多发于春、夏、秋季,常以手帕、毛巾、水、手为传染媒介,易在公共场所蔓延,散发于学校等集体生活场所。本病多为双眼患病,突然发生,一般在发病后3-4天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1-2周痊愈,预后良好。若失于调治,则病情迁延,可演变成慢性。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暴风客热

一般症状:自觉患眼碜涩痒痛,灼热流泪,眵多黏稠。全身可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溲赤便秘等症。

子肿

病因:子肿,中医病名。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面目肿胀者称为“子肿”。亦称为“妊娠肿胀”。古人根据肿胀的部位、性质和程度不同,又有子肿、子气、皱脚、脆脚等名称。

子肿

一般症状:

暴盲

病因:暴盲,中医病名。是指眼外观端好,猝然一眼或两眼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的严重内障眼病。患眼外观虽无明显异常,但瞳内病变却多种多样,病因病机则更为复杂。由于发病急剧,应及早救治。西医学有多种眼底病可以引起暴盲的症状,最常见者如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及急性视神经炎等。

暴盲

一般症状:

紫癜

病因:紫癜,中医病名。亦称紫斑,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为其临床特征,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常伴鼻衄、齿衄,甚则呕血、便血、尿血。本病属血证范畴,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葡萄疫”、“肌衄”、“斑毒”等病证,与本病有相似之处。本病包括西医学的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发病年龄多为3-14岁,尤以学龄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春季发病较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年龄多为……

紫癜

一般症状:

崩漏

病因:崩漏,中医病名。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由于崩与漏二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为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崩漏的病因较为复杂,但可概括可为热、虚、瘀三个方面。其主要发病机理是劳伤血气,脏腑损伤,血海蓄溢失常,冲任二脉不能约制经血,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治疗以塞流、澄源、复旧为主要法则。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崩漏

一般症状:

紫癜风

病因:紫癜风,中医病名。是一种特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以紫红色的多角形扁平丘疹为典型皮损,表面有蜡样光泽,常伴有黏膜损害。好发于成年人,病程慢性。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扁平苔藓。

紫癜风

一般症状:

鼻疳

病因:鼻疳,中医病名。是指以鼻前孔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痛痒、糜烂渗液或粗糙皲裂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多见于小儿,可反复发作。西医学的鼻前庭炎、鼻前庭湿疹等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鼻疳

一般症状:

走黄

病因:走黄,中医病名。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人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病证。其临床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志昏愦等症。凡是疔疮均可发展为走黄,颜面部疔疮、烂疔尤易发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全身性外科感染。

走黄

一般症状:

鼻槁

病因:鼻槁,中医病名。是指以鼻内干燥,甚或黏膜萎缩、鼻腔宽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地域特点,以气候干燥的地区为多见。西医学的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鼻槁

一般症状:

足底疔

病因:足底疔,中医病名。是指生在足掌中心者,症状为初起如小疮或小泡,根脚坚硬,四围肿,或疼痛,或麻木,令人憎寒,头痛发热,或呕吐恶心,烦躁闷乱。相当于西医病名掌中间隙感染。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足底疔

一般症状:

鼻损伤

病因:鼻损伤,中医病名。是指鼻部遭受外力作用而致的损伤。由于外力作用及受力方式不同,损伤的程度也不同,常见的有鼻伤瘀肿、皮肉破损、鼻骨骨折、鼻伤衄血等。若伤势较重,可危及生命。

鼻损伤

一般症状:

足发背

病因:足发背,中医病名。是指发于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足背部蜂窝组织炎。

足发背

一般症状:

鼻异物

病因:鼻异物,中医病名。是指外来物体误入并滞留鼻窍导致的疾病。异物滞留鼻内,可致鼻塞、流秽臭脓血涕、头痛等症状。本病多见于小儿,成人亦可发生。

鼻异物

一般症状:

产后汗证

病因:产后汗证,中医病名。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不少妇女产后汗出较平时为多,尤以进食、活动后或睡眠时为著。此因产后气血骤虚、腠理不密所致,可在数天后营卫自调而缓解,不作病论。

产后汗证

一般症状:

鼻渊

病因:鼻渊,中医病名。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鼻科的常见、多发病之一,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西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及鼻后滴漏综合征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鼻渊

一般症状:

喘证

病因:喘证,中医病名。喘即气喘、喘息,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喘病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致喘病。喘证的辨证治疗首当分清虚实。实喘治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临床上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性……

喘证

一般症状:

鼻窒

病因:鼻窒,中医病名。是指以长期鼻塞、流涕为特征的慢性鼻病。多因脏腑虚弱,邪滞鼻窍所致。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各种年龄均可发生。西医学的慢性鼻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鼻窒

一般症状:

倒睫拳毛

病因:倒睫拳毛,中医病名。是因椒疮经久不愈,胞睑癜痕挛缩内翻所致,以睫毛倒入,内刺眼珠,畏光流泪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常并发于椒疮、睑弦赤烂、胞睑烧伤后期,单眼或双眼发病,病变常累及黑睛,严重者危害视力。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睑内翻倒睫。

倒睫拳毛

一般症状:

不寐

病因:不寐,中医病名。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不寐

一般症状:

疳证

病因:疳证,中医病名。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由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阴竭阳脱,卒然而亡。故前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病相当于西医学营养不良。

疳证

一般症状:

缠腰火丹

病因:缠腰火丹,中医病名。是由肝脾内蕴湿热,秉感邪毒所致。以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且疼痛剧烈为特征。因其多缠腰而发,故名缠腰火丹。亦有发生于胸部及颜面部者。西医的带状疱疹可参照本病治疗。

缠腰火丹

一般症状:

汗证

病因:汗证,中医病名。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小儿汗证,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结核感染,也常以多汗为主症,临证当注意鉴别,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而小儿汗多,若未能及时拭干,又易于着凉,造成呼吸道感染发病。

汗证

一般症状:

胼胝

病因:胼胝(callus)俗称“老茧”、“茧子”,是因为脚掌或手掌长期接触摩擦以后,导致局部角质角化过度、增厚所形成的。胼胝的出现多为生理性,它表面坚硬耐磨,有保护脚掌和手掌等免受摩擦损伤的作用。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严重者可出现相应部位疼痛。

胼胝

一般症状:胼胝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的角质增生斑块,呈黄色,表面坚硬,边界不清,中央厚,边缘较薄。常出现在患者手掌、脚底受压迫和摩擦的部位,尤其是骨突起部位。大多数患者无特殊明显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行走或压迫时的疼痛。并发症 本病一般无特殊并发症。

缠腰蛇丹

病因:缠腰蛇丹,中医病名。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等。指皮肤生水泡、红肿、形如串珠,多缠腰背而发,故名。

缠腰蛇丹

一般症状:

痉证

病因:痉证,中医病名。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其发病原因,外则风寒湿热之邪,内则脏腑失调、气血亏虚、痰阻血瘀而筋脉失养。治疗原则是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同时,必须辨明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切勿滥用潜镇息风之品。

痉证

一般症状:

产后恶露不绝

病因:产后恶露不绝,中医病名。是指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沥不尽者。发病机制主要为胞宫藏泻失度,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辨证应以恶露的量、色、质、气味等,并结合全身症状辨别寒热、虚实。治疗应遵循虚者补之,瘀者攻之,热者清之的原则分别施治。西医学因产后子宫复旧不全、胎盘胎膜残留、子宫内膜炎所致晚期产后出血及中期妊娠引产、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后表现为恶露不尽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产后恶露不绝

一般症状:

绝经前后诸证

病因:绝经前后诸证,中医病名。是指女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面浮肢肿、或皮肤蚁走样感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学更年期综合证。这些症候往往参差出现,轻重不一,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

绝经前后诸证

一般症状:

产后发热

病因:产后发热,中医病名。是指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低热持续,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主要病因病机有感染邪毒,正邪交争;外邪袭表,营卫不和;阴血骤虚,阳气外散;败血停滞,营卫不通。治疗以扶正祛邪、调气血、和营卫为主。西医学的产褥感染、产褥中暑、产褥期上呼吸道感染等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产后发热

一般症状:

厥证

病因:厥证,中医病名。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症状。是一种急性病证。轻者短时间内即可苏醒,重者一厥不醒,预后不良。引起厥证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其病理性质主要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厥证常见气、血、痰厥,属危急重症,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

厥证

一般症状:

产后腹痛

病因:产后腹痛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又称“儿枕痛”“儿枕腹痛”“产后腹中痛”等。孕妇分娩后,由于子宫的缩复作用,小腹呈阵阵作痛,于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属生理现象,一般不需治疗。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病辨证根据腹痛性质和程度、恶露性状及伴随症状以辨虚实。虚者补而调之,实者通而调之。西医学的产后宫缩痛及产褥感染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辨……

产后腹痛

一般症状:

淋证

病因:淋证,中医病名。是指以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疾病。根据病因和症状特点可分为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六证。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理因素为湿热。病位在肾与膀胱。多见于已婚女性。辨证时首辨淋证类别,再审证候虚实,三别标本缓急。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化学性膀胱炎,乳糜尿以及尿道综合征等。

淋证

一般症状:

产后痉病

病因:产后痉病,中医病名。是以新产后或产褥期内,产妇发生手足抽搐、项背强直,甚或口噤,角弓反张等为主要表现的产后疾病。多发于产后妇女。产后痉证为新产三病之一,可因阴血虚而发病,亦可因产创、感染邪毒而发病。感染邪毒而痉者,为产后“破伤风”,是产后危急重症之一。西医学的产后手足搐搦症、产后破伤风,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产后痉病

一般症状:

痿证

病因:痿证,中医病名。是指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证。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多由温热毒邪或湿热浸淫,耗伤肺胃津液而成。内伤多为饮食或久病劳倦等因素,损及脏腑,导致脾胃虚弱、肝肾亏损。本病以虚为本,或虚实错杂。临床虽以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瘀阻络脉等证型常见。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周期性麻痹、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等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照……

痿证

一般症状:

产后尿血

病因:产后尿血,中医病名。又名产后溺血。指产后小便色红,血随尿而出,虽尿血而排尿不痛者。

产后尿血

一般症状:

小儿汗证

病因:小儿汗证,中医病名。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结核感染,也常以多汗为主症,临证当注意鉴别,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而小儿汗多,若未能及时拭干,又易于着凉,造成呼吸道感染发病。

小儿汗证

一般症状:

产后乳汁自出

病因:产后乳汁自出病,中医病名。是指产妇在哺乳期中,乳汁不经婴儿吸吮而自然溢出者,称“乳汁自出”。亦称“漏乳”。若乳母身体健壮,气血旺盛,乳汁充沛,乳房饱满,由满而溢,或断乳之时乳汁难断而自出者,不属病态。相当于产后缺乳。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乳头溢液较复杂。若溢出乳汁为血性液,乳房有块者,应警惕乳癌。

产后乳汁自出

一般症状:

郁证

病因:郁证,中医病名。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

郁证

一般症状:

产后身痛

病因:产后身痛,中医病名。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西医学产褥期中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出现类似症状者,可与本病互参。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导致痿痹残疾。

产后身痛

一般症状:

产后小便不通

病因:产后小便不通,中医病名。是指新产后产妇发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称“产后小便不通”,又称“产后癃闭”。多发生于产后3日内,亦可发生在产褥期中,以初产妇、滞产及手术产后多见,为产后常见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产后尿潴留。若产妇经调摄6到8小时后仍未排尿,应尽早用中医中药治疗。

产后小便不通

一般症状:

乳疽

病因:乳疽,中医病名。是指由于肝气胃热蕴结所引起的痈病类疾病,以乳房深处结块微痛,皮色不变,酿脓、溃破、愈合缓慢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病于中青年女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深部脓肿。

乳疽

一般症状:

产后小便淋痛

病因:产后小便淋痛,中医病名。是指产后由于孕期胎儿对膀胱压迫的缘故,常有小便困难,点滴而下,但无涩痛感,一般不作病论,产后6到8小时多可恢复正常。若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与涩痛同时存在,则为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学的产褥期泌尿系感染。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严重患者致脾肾两虚,虚实夹杂。

产后小便淋痛

一般症状:

乳漏

病因:乳漏,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乳房部或乳晕部的脓肿溃破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其临床特点是疮口脓水淋漓,或杂有乳汁或豆腐渣样分泌物,经久不愈。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名乳房瘘管和窦道基本相同。

乳漏

一般症状:

下焦湿热

病因:下焦湿热(dampness-heat in lower jiao)是指湿热侵及下焦大肠或膀胱而出现的一种病症。临床以大小便不通或排出不畅为主要特征表现。其发生多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可出现神识昏迷等表现,预后不良。

下焦湿热

一般症状:下焦湿热以水液代谢障碍和饮食传化失常为主要表现,以大小便不通或排出不畅为主要临床特征。具体表现根据病变的发生部位不同而各有其特点。典型症状 1、病变在膀胱,以小便不通,口渴但饮水不多为主要表现。 2、病变在大肠,以大便不通,小腹坚硬胀满,拒按为主要表现。 3、若湿浊上蒙心窍,可出现头胀,头脑不清楚,甚至神志不清等表现。伴随症状 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资料。

产后小便频数

病因:产后小便频数,中医病名。指产后尿意频数,小便次数增多,日夜数十次者。相当于西医的产后尿失禁。

产后小便频数

一般症状:

狗咬伤

病因:狗咬伤,中医病名。是被狗咬伤,局部出现咬伤瘀点,周围红肿疼痛,甚至烦躁,怕风,恐水,畏光,痉挛抽搐,终至瘫痪而危及生命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与西医病名相同。本病早期诊断,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严重者,可致瘫痪而危及生命。

狗咬伤

一般症状:

产后小便失禁

病因:产后小便失禁,中医病名。多因肺肾气虚,膀胧失约,或因产时损伤膀胧所致。以产后小便不能自制,或睡中自遗为主要表现的产后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产后尿失禁。

产后小便失禁

一般症状:

肛门湿疡

病因:肛门湿疡,中医病名。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以肛门部皮肤起丘疹、瘙痒、渗液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名肛门顽湿。西医称为肛门湿疹。本病若早期诊断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转为慢性者,病程一般较长,常延久不愈,反复发作。

肛门湿疡

一般症状:

产后胁痛

病因:产后胁痛,中医病名。指孕妇分娩后,出现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产后胁痛

一般症状:

蜈蚣咬伤

病因:蜈蚣咬伤,中医病名。是指被蜈蚣螫伤,毒汁注入皮肤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局部出现咬伤瘀点,周围红肿疼痛,甚或伴全身症状为临床表现。该虫中国均有分布,以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地区较多。与西医病名相同。本病若及时治疗和处理,病情较轻者,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严重患者可导致休克,昏迷,抽搐,心脏和呼吸麻痹等,可致死亡。

蜈蚣咬伤

一般症状:

产后眩晕

病因:产后眩晕,中医病名。是指分娩以后,出现突然头晕眼花,不能坐起,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或痰涌气急,甚则神识昏迷等一系列症状的病证。《金匮要略》称“郁冒”又后世称“血晕”“血运”、“血厥”。为产后危证之一,如不及时抢救,易致暴脱。可与西医“羊水栓塞”互参。

产后眩晕

一般症状:

蝎蜇伤

病因:蝎蛰伤,中医病名。是指被蝎子尾部螫伤,毒液注入人体所致。局部疼痛,甚或伴寒热、呕恶、抽搐等全身症状的中毒性疾病。该虫在中国分布较广,以陕西、甘肃、宁夏较多。喜栖于岩隙与墙缝中,雨天常潜出,藏于靴、鞋、衣服内,夜出活动。与西医病名相同。本病若及时治疗和处理,病情较轻者,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严重患者可导致休克,昏迷,抽搐,心脏和呼吸麻痹等,可致死亡。

蝎蜇伤

一般症状:

皮肤饥渴症

病因:皮肤饥渴症目前尚无确切的描述。目前认为是强烈渴望与他人有皮肤接触的状态。皮肤饥渴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皮肤接触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对安全感、亲密关系的渴望有关。皮肤饥渴症可能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身体的需求未满足的状态。在不伴随其他异常表现、不影响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本病通常无需进行特殊的治疗,通过适当的接触满足自身需求即可。

皮肤饥渴症

一般症状:皮肤饥渴症患者可能会强烈的渴望与他人有皮肤接触或是被他人抚摸,自身可能有不安全感、自卑、孤独等感受。当患者得到拥抱等皮肤接触后,症状可能有所缓解。皮肤饥渴症的症状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并发症 如果患者的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自卑等不良情绪无法缓解,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其他精神疾病,但皮肤饥渴症具体会引起哪些并发症目前尚无一致结论。

产后血崩

病因:产后血崩,中医病名。指产妇分娩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又称为“产后暴崩”,“产后崩中”。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昏厥欲脱,神志危机产妇的生命,故为急危重症之一。相当于西医学的产后出血。

产后血崩

一般症状:

悬珠痔

病因:悬珠痣,中医病名。因湿热下注,或长期秽毒刺激,气血瘀滞而成。以肛乳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有排便不畅或下坠感、里急后重感,或见痔核脱出肛外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西医则称为肛乳头纤维瘤。

悬珠痔

一般症状:

产后血劳

病因:产后血劳,中医病名。是指因产时或产后阴血暴亡,导致日后月经停闭,性欲丧失,生殖器官萎缩,伴表情淡漠、容颜憔悴、毛发枯黄脱落、形寒怕冷、乍起乍卧、虚乏劳倦等一系列虚羸证候者,称“产后血劳”。相当于西医学的席汗综合症。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严重者可致残疾。

产后血劳

一般症状:

肺痈

病因:肺痈,中医病证名。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根据肺痈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肺脓肿基本相同。其他如化脓性肺炎、肺坏疽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感染而表现肺痈证候者,亦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本病由感受外邪,内犯于肺,或痰热素盛,蒸灼肺脏,以致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

肺痈

一般症状: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产后血晕

病因:产后血晕,中医病名。是指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昏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西医中没与之相对应的病名,但临床中因产后出血引起的虚脱、休克或羊水栓塞等病,可与本病互参。是产后危急重症之—,若救治不及时,往往危及产妇生命,或因气血虚衰而变生他疾。

产后血晕

一般症状:

血证

病因:血证,中医病证名。是以血液不循常道,溢于体外为共同特点。随出血部位的不同,常见的血证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多种。外感、内伤的多种病因均会导致血证。其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薰灼及气血不摄两大类。治疗血证主要应掌握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基本原则。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血证

一般症状:

产后腰痛

病因:产后腰痛,中医病名。是指产后以腰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可表现为腰部的一侧或两侧,可腰痛而牵及腿痛。由于产后腰痛的病因和治疗与内科杂症腰痛不同,故列专篇论述。

产后腰痛

一般症状:

暴喘

病因:暴喘,中医病名。是指因温热邪毒、外伤、产褥期或厥脱重症等致肺气雍痹或肺气衰败而卒发的呼吸急促和窘迫症。病性以邪实壅肺为主。病位在肺,与大肠、心、肾关系密切。与现代医学的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近。

暴喘

一般症状:

产后自汗、盗汗

病因:产后自汗、盗汗,中医病名。包括产后自汗和产后盗汗两种。产妇于产后出现涔涔汗出,持续不止者,称为产后自汗;若寐中汗出湿衣,醒来即止者,称为产后盗汗。自汗、盗汗均是在产褥期内汗出过多,日久不止为特点,统称之产后汗证。气虚、阴虚为本病主因。多由素体虚弱,产后耗气伤血,气虚腠理不密;或阴血骤虚,阳气外越,迫津外泄而致。治疗气虚者,治以益气固表,和营止汗;阴虚者,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敛汗。

产后自汗、盗汗

一般症状:

肺胀

病因:肺胀,中医病证名。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根据肺胀的临床证候特点,与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相类似,肺性脑病则常见于肺胀的危重变证,可参考本篇内容进……

肺胀

一般症状:

肠痹

病因:肠痹,中医病名。多因腹部手术后,或因肠道、腹部的病变,或是全身疾患、瘫痪等的影响,使肠体麻痹,气机不通所致。以腹胀如鼓,腹痛,呕吐,便秘,无肠鸣、矢气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内脏痹病类病证,称为肠痹。本病多指西医所说麻痹性、功能性肠梗阻。本病预后与原发病变有关,经积极治疗,多能缓解,部分病例预后欠佳。

肠痹

一般症状:

鼻衄

病因:鼻衄,中医病名。是指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可由鼻部损伤而引起,亦可因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本节重点讨论后者所引起的鼻衄,前者可参考鼻损伤。

鼻衄

一般症状:

赤虫病

病因:赤虫病,中医病名。九虫病之一。是指因吞食粘有赤虫(姜片虫)幼虫的水生植物后,赤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致气机阻滞,脾失健运。以大便检查有姜片虫卵,一般表现有腹痛腹泻,面黄体瘦,甚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姜片虫病。赤虫太多,可阻塞肠道,引起肠结。

赤虫病

一般症状:

子痫

病因:子痫,中医病名。是指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至昏迷不醒者,又称子冒、妊娠痫证。根据发病时间不同,若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前,称产前子痫;若发生在新产后,称产后子痫。临床以产前子痫多见。子痫是产科的危、急、重症,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

子痫

一般症状: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时期,或分娩后,忽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搞,角弓反张,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或者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出现抽搐昏迷症状为子痫。

胃阴不足

病因:胃阴不足,是指胃中津液不足,阴不制阳,胃肠濡润功能失常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以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心烦,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主要特征。发生与外感热邪、情志失调、脾胃素虚等有关,本病经及时药物治疗和调养,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治疗及时,迁延日久,可发展为气阴两伤,或胃络瘀阻,或肺胃阴虚等变证。

胃阴不足

一般症状:本病以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燥,心烦,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主要特征。以胃病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典型症状 1、胃病常见症状 胃中津液有滋润胃腑,促进胃气向下运动,帮助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胃津不足,滋润作用减退,可出现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咽干燥,大便干结。 2、阴虚证 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的征象。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赤带抱轮

病因:赤带抱轮,中医病名。指瞳神周围血丝如带状环绕的疾病。属外障类疾病。症见白睛表层生圆形小疱如玉粒,周围绕以赤脉。多因燥热伤阴,肺失肃降所致。常见于瞳神、黑睛以及白睛深层疾病。

赤带抱轮

一般症状:

子嗽

病因:子嗽,中医病名。是指妊娠期间,咳嗽不已,亦称妊娠咳嗽。本病的发生与发展与妊娠期特殊生理有关。若咳嗽剧烈或久咳不愈,可损伤胎气,导致堕胎、小产。

子嗽

一般症状:

初生不乳

病因:初生不乳,中医病名。是指婴儿出生后,哺乳时不吮乳的一种病证。因吮乳是婴儿的先天本能,是生机的表现,一般在出生后6-8小时即可吮乳,故而出生后不乳则为生机不振,病势危重的表现。

初生不乳

一般症状:

子满

病因:子满,中医病名。是指妊娠5-6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又称为胎水肿满。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羊水过多。 ……

子满

一般症状:

初生不啼

病因:初生不啼,中医病名。婴儿娩出后1至2分钟不能啼哭,或呼吸不利称为初生不啼。多由难产,或寒气内迫,导致小儿气闭,不能啼哭,甚至气绝而闷死。其症轻者,唇口青紫,呼吸微弱;重者,颜面苍白,手足发冷,呼吸极微。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新生儿窒息。

初生不啼

一般症状: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病因: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MBD),是儿童时期一种较常见的行为异常性疾患。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为临床特征。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好发年龄6-14岁,本病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儿到青春期逐渐好转而痊愈。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一般症状:

初生儿喘促

病因:初生儿喘促,中医病名。指以婴儿不乳或口吐白沫、喘憋、紫绀等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因出生后感受外邪,或吸入秽毒等,使肺气郁闭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新生儿肺炎。

初生儿喘促

一般症状:

白睛溢血

病因:白睛溢血,中医病名。是指白睛血络破裂,血溢于白睛外膜之下,呈一片鲜红色,界限分明的眼疾。又称为色似胭脂症。在白睛上可见大小不等之鲜红色点状、片状出血,边界清楚。自觉症状不明显,多为他人发现。一般1-2周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结膜下出血。

白睛溢血

一般症状:无明显不适感,多为他人发现。

初生儿大便不通

病因:初生儿大便不通,中医病名。是指婴儿出生2天无粪便排出的一种病证。一般婴儿生后24小时内,应有黑绿色粘稠无臭味的“胎粪”排出,2至3天内逐渐转变为黄色质软有酸臭味的婴儿便,每日2至4次均属正常。如出生后2天内无粪便排出,称为初生大便不通。本病类似于西医学所说胎粪性肠梗阻、胎粪性便秘、新生儿肛门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等。

初生儿大便不通

一般症状:

圆翳内障

病因:圆翳内障,中医病名。是指晶珠混浊,视力缓降,渐至失明的慢性眼病。因最终在瞳神之中出现圆形银白色或棕褐色的翳障,故《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之为圆翳内障。多见于老年人。常两眼发病,但有先后发生或轻重程度不同之别。历代眼科文献所载与本病类同者计十余种之多,如浮翳、沉翳、滑翳、枣花翳、黄心白翳、如银内障等。其名虽异,实则均为晶珠混浊,只是病变之阶段、程度、部位、颜色有所差别而已。本病翳定障老时,经手术治疗可以……

圆翳内障

一般症状:视物模糊,或视近尚明而视远模糊,或眼前可见固定不动的黑影,或视一为二,或可有虹视等。

初生儿腹泻

病因:初生儿腹泻,中医病名。因脾胃嫰弱,感受外邪,脾胃受纳运化失调所致。以婴儿出现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一般预后良好,但若病情严重或治不及时,可发生伤阴、伤阳之重证,甚则产生危候。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婴幼儿腹泻。

初生儿腹泻

一般症状:

胞生痰核

病因:胞生痰核,中医病名。是指胞睑内起核性硬结,逐渐长大而不红不痛的慢性外障眼病。本病为眼科常见病,上胞、下睑均可发生,其病程长、发展缓慢,儿童与成人均可患病,但以青少年较为多见。相当于西医学之霰粒肿。

胞生痰核

一般症状:硬核小者自觉症状不明显;硬核较大者胞睑可有重坠感;如硬核从睑内面溃破,睑内生肉芽,可有摩擦感。

初生小便不通

病因:初生小便不通,中医病名。是指婴儿出生两天后,仍无小便的疾病,俗称初生儿不小便。除尿道畸形等先天疾患外,大多由胎热蕴结膀胱,或胎禀不足,膀胱气化不行引起。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新生儿无尿。

初生小便不通

一般症状:

病因:疣,中医病名。疣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生于手指、手背、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皮损中央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本病西医亦称疣,一般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

一般症状:

唇疔

病因:唇疔,中医病名。是指疔生唇上,症见初起如粟如芥,形小根深,周围有红肿根盘,自觉麻木痒痛,伴壮热烦渴、二便不利。多由脾胃二经火毒上冲所致。

唇疔

一般症状:

失音

病因:失音,中医病名。是指以声音嘶哑,甚则不能发出声音为特征的病证。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壅遏肺气,或痰湿水瘀停滞声道,使声道失于宣畅,或五脏精气亏耗,声道失于滋润所致。西医学中急性喉炎、慢性喉炎、急性会厌炎、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喉脓肿、喉水肿、喉白喉、喉头结核、声带创伤、声带结节、声带息肉、癔病性失音以及其它疾病兼有失音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失音

一般症状:

唇风

病因:唇风,中医病名。是以口唇红肿、痒痛、破裂流水、干燥脱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以下唇较为多见。西医学的慢性唇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唇风

一般症状:

油风

病因:油风,中医病名。是因血热风燥、气血两虚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以头发突然成片迅速脱落,脱发区皮肤光滑,边缘的头发松动,很易拔出为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相当于西医的斑秃。本病若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患者痊愈后易反复发作。

油风

一般症状:

唇菌

病因:唇菌,中医病名。是因痰浊邪毒凝聚于唇,逐渐恶变而成。以口唇肿起,皮白皱裂形如蚕茧,溃烂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癌病类疾病。该病多见于西医学所指唇部恶性肿瘤。

唇菌

一般症状:

痹证

病因:痹证,中医病证名。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其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为引发本病的外在条件。风、寒、湿、热、痰、淤等邪气滞留机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临床辨证应根据热象之有无,首先辨清风寒湿痹与热痹。其治疗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和舒经通络。本病预后与感邪的轻重、患者体质的强弱、治疗是否及时以及病后颐养等因……

痹证

一般症状:

唇湿

病因:唇湿,中医病名。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所致,以唇红部红斑脱屑、干燥皲裂,微感灼痛,脱屑后见鲜红肉面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剥脱性唇炎。

唇湿

一般症状:

阴冷

病因:阴冷,中医病名。是指妇人外阴及阴中寒冷,甚则冷及小腹尻股之间,性欲淡漠者。《金匮要略》又称为“阴寒”。相当于西医学的“性感异常”,为女性激素水平低下所致,可引起不孕。本病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可致不孕。

阴冷

一般症状:

唇疹

病因:唇疹,中医症名,指发生在上下唇或口角的细小疮疹。可由胃脾火盛、胃肠湿热化火、感受外邪疱疹病毒所致。相当于西医唇部单纯疱疹。

唇疹

一般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

病因: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部分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临床可见心悸、胸闷、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肢冷、多汗等症。常继发于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腹泻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之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少数可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则猝死,也有的迁延不愈而形成顽固性心律失常。本病多见于3-10岁儿童,一年四季皆有发病。古代医籍中无本病专门记载,根据本病的主要临……

病毒性心肌炎

一般症状:

皴裂疮

病因:皴裂疮,中医病名,是发生于手足部的皮肤干燥粗糙,继而出现长短不一裂口的一种病症。多发于冬季,常见于成年人及体力劳动者,因收租肌肤发生枯裂、疼痛,常影响劳动生产。

皴裂疮

一般症状:

异位妊娠

病因:异位妊娠,是指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亦称“宫外孕”。但两者含义稍有不同,宫外孕指子宫以外的妊娠,如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异位妊娠指孕卵位于正常着床部位之外的妊娠,还可包括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因此异位妊娠含义更广。中医古籍中没有异位妊娠的病名,但在妊娠腹痛、停经腹痛、少腹瘀血、经漏、妊娠下血及癥瘕等病证中有类似症状的描述。

异位妊娠

一般症状:

大瘕泄

病因:大瘕泄,中医病名。是指因情志刺激,饮食失调,湿热内蕴等,使大肠气机阻滞,络脉受损,传导失常久之脾肾亏虚所致。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中夹有粘液脓血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大瘕泄

一般症状:

遗精

病因:遗精,中医病名。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证。又称为精自下、失精。多因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恣情纵欲等所致。基本病机为肾失封藏,精关不固。病变脏腑责之肾、心、肝、脾。临床辨证应分清虚实、或虚实夹杂。实证以清泄为主,虚证用补涩为要,虚实夹杂者,应虚实兼顾。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前列腺炎,精囊炎,或包皮过长,包茎等疾患造成的遗精。

遗精

一般症状:

大脚风

病因:大脚风,中医病名。是指多因风湿热邪留恋,气血阻塞不通所致。以下肢皮肤紧张发亮,按之有压痕,继而皮厚、粗糙,下肢增粗变硬、状如象皮为主要表现的肿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丝虫病感染所引起的下肢淋巴水肿。

大脚风

一般症状:

肠痈

病因:肠痈,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本病的临床特点是腹痛起始于胃脘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伴发热、恶心、呕吐,右下腹持续性疼痛并拒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阑尾炎。本病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伴有肠梗阻、肠套叠、胆石症、腹痛、肠伤寒穿孔。

肠痈

一般症状:

肾阳虚

病因:肾阳虚(deficiency of kidney yang),又称为命门火衰,是肾脏阳气不足,推动激发脏腑的各种生理机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促进精血津液化生和运行输布功能减弱,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临床常见腰膝酸软冷痛,或男性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大便久泄不止,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黎明前腹痛腹泻,面色淡白或晦暗,怕冷,肢体不温,精神萎靡,小便清长或夜尿多等症状,多由素体阳虚,久病……

肾阳虚

一般症状:肾脏病变以人体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呼吸功能减退,脑、骨、发、耳及二便功能异常为主。肾阳虚具有肾脏病的常见症状和阳虚的表现。典型症状 1、生长、发育、生殖机能 男性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性欲减退。 2、脑、髓骨、发、耳 面色淡白无华或晦暗,怕冷,肢体不温,下肢尤为明显,腰膝酸软,冷痛,精神萎靡。 3、二便功能 大便久泄不止,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或黎明前腹痛腹泻,小便清长,排尿次数增多,或夜尿增多。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胆癌

病因:胆癌,中医病名。是指因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胆腑慢性病变等所致的,以右上腹痛、黄疸、胆囊肿硬等为主要表现,发生于胆的癌病类疾病。本病即西医所说的胆道恶性肿瘤,包括胆囊癌、胆囊肉瘤、胆总管癌等。预后不良。

胆癌

一般症状:

噎膈

病因:噎嗝,中医病证名。是以吞咽困难,甚则食而复出为主要表现。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时当以分本虚与标实之别。治疗上,应根据具体病情立法遣方,并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情绪,少思静养,避免不良刺激,禁食辛辣刺激食品等。

噎膈

一般症状:

胆瘅

病因:胆瘅,中医病名。是因湿热邪毒壅积于胆,胆汁及气血瘀滞而化热。以右上腹痛,呕吐,发热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瘅(热)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胆囊炎。胆瘅常合并有胆石。少数病重者可伴胆囊穿孔,发为脂膜瘅(急性腹膜炎)等病。

胆瘅

一般症状:

赤脉传睛

病因:赤脉传睛,中医病名。是指红丝赤脉起自两眦,逐渐向白睛、黑睛侵犯的外障眼病。源于大眦者,称为大眦脉传睛;源于小眦者,名为小眦赤脉传睛。本病多为赤脉从两眦同起,双眼同时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以中老年患者多见。病程缠绵,但一般不影响视力。预后良好。本病类似西医学之眦睑缘结膜炎、慢性结膜炎,以睑裂部位充血者亦属于此病。

赤脉传睛

一般症状:

胆疸

病因:胆疸,中医病名。是因胆石、蛔虫、肿瘤、手术等阻压或损伤胆道,使胆汁排泄受阻,不能泄入肠道而淤积入血,溢于肌肤。以右胁下疼痛、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

胆疸

一般症状:

赤膜下垂

病因:赤膜下垂,中医病名。是指因风热壅盛所致,以黑睛上缘或四周出现赤脉密集的翳膜为主要表现的翳病类疾病。又称垂帘障、垂帘翳。多因肝肺风热,脉络壅滞,椒疮失治所致。本病双眼发病,治不及时,可发展为血翳包睛。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沙眼性角膜血管翳。

赤膜下垂

一般症状:

胃糜烂

病因:胃糜烂(Gastric Erosion)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的一种病理改变,其在各种胃部疾病中均可出现。糜烂较为表浅,一般局限于胃黏膜的上皮层,深度在1mm以内。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不适,部分患者可表现出食欲减退、腹部胀满、腹部胀痛、隐痛、嗳气、反酸、烧心或胸骨后烧灼感等。胃糜烂患者通过及时合理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胃糜烂

一般症状:大多数胃糜烂患者症状不明显,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部胀满、腹部胀痛、隐痛、嗳气、反酸、烧心或胸骨后烧灼感、食欲减退等,少数患者还会出现黑便。并发症 胃糜烂可能会导致贫血、胃溃疡等并发症。 1、贫血 如果胃糜烂长期出血,可导致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等。 2、胃溃疡 如果胃糜烂患者的致病因素持续存在,比如Hp感染、大量饮酒等,糜烂进一步损伤超过黏膜层时,可发展为溃疡。

胆石

病因:胆石,中医病名。是指因嗜食肥甘及湿浊热邪虫毒等蕴聚于胆,胆汁淤积,与邪毒凝结而成砂石。以右上腹胀闷或痛,检查发现胆道结石为主要表现的结石类疾病。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肝胆管结石。常与胆瘅或胆胀并存。

胆石

一般症状:

虫咬皮炎

病因:虫咬皮炎,是被致病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毒毛而引起的一种皮炎。较常见的致病害虫有蠓、螨、隐翅虫、刺毛虫、跳蚤、虱类、臭虫、飞蛾、蜂等。其临床特点是皮肤上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尖大小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多见于昆虫孳生的夏秋季节,好发于暴露部位。一般无全身不适,严重者可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等全身中毒症状。虫咬皮炎为西医学病名,相当于中医学的恶虫叮咬。

虫咬皮炎

一般症状:

胆胀

病因:胆胀,中医病名。是因湿热痰瘀等邪阻滞于胆,或因情志郁怒等刺激,使胆气郁滞不舒。以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痞胀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胆囊炎。

胆胀

一般症状:

丹毒

病因:丹毒,中医病名。是指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掀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内发丹毒、抱头火丹、赤游丹毒。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淋巴管炎。

丹毒

一般症状:

风水

病因:风水(wind edema),是指外界风邪刺激,脉络挛急,血瘀水停所致,以突发局限性水肿为特征的水肿类疾病。发生与外感风邪、异物刺激有关。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在数小时或1~2天后逐渐消肿,但少数遗传型患者,若不及时抢救易导致窒息而死亡。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血管神经性水肿。

风水

一般症状:本病以突发局限性水肿为特征。发病突然,无前躯症状,部分患者过去有同样发作病史。典型症状 表现为无痛性、硬而富有弹性的局限性水肿。水肿处皮肤呈苍白或蜡样,边缘无明显界限,中央部微凹,常发生于口唇、眼睑、手背。发于包皮者,包皮可肿亮如水泡,但不影响排尿。发于喉头可引起严重窒息。水肿一般于1-2日消退。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倒刺

病因:倒刺,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客于腠理,血气不和所致。以甲际后缘表皮多呈三角形剥离,触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又手足逆胪。以手指患病为常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逆剥。

倒刺

一般症状:

癫痫

病因:癫痫,中医病名。又称痫证,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临床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发过即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4-5岁以上年长儿较为多见。患儿平时可无异常,但易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者预后不良,部分患儿可有智能落后。本病西医学亦称癫痫,多数原因不明,称原发性癫痫;继发于外伤、感染、中毒、肿瘤、代谢紊乱和先天畸形者为症状性癫痫。

癫痫

一般症状:

登豆疮

病因:登豆疮,中医病名。是指因表虚里实,毒热入于营血所致的皮肤病。临床以皮肤大片潮红,出现群集性帽针头至粟粒大小脓疱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妊娠妇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疱疹样脓疱病。

登豆疮

一般症状:

血灌瞳神

病因:血灌瞳神,中医病名。见于《证治准绳》。血灌瞳神是因目内之血不循经,溢于瞳神前后所致。以视力骤降,眼前阴影飘荡,窥不进眼底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前房积血或玻璃体积血。

血灌瞳神

一般症状:

癫病

病因:癫病,中医病名。多因精神刺激,情志不畅,气郁痰结,蒙蔽神明,或因头颅损伤、脑部疾患、中毒伤神等所致,并常与先天遗传、性格特殊等因素有关。以神志错乱,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杲,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说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单纯型及偏执型。

癫病

一般症状:

病因:癣,中医病名。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征,一直是皮肤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本病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临床常见的癣病有发于头部的白秃疮、肥疮;发于手部的鹅掌风;发于足部的脚湿气;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的圆癣、紫白癜风等。本节只讨论浅在的常见皮肤真菌病,如头癣、手足癣、体癣等。

一般症状:

癫狂

病因:癫狂,中医病名。是一种精神失常疾病,系由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致痰气郁结,或痰火暴亢,使脏气不平,阴阳失调,闭塞心窍,神机逆乱。病变所属脏腑主要在心肝,与肝胆脾胃关系密切。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治以理气解郁,畅达气机为其大法;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降火豁痰以治其标。同时,移情易性不但是防病治病的需要,也是防止病……

癫狂

一般症状:

虚劳

病因:虚劳,中医病证名。是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其范围相当广泛。禀赋薄弱,劳倦过度,饮食损伤,久病失治等多种原因均会导致虚劳,其共同点是久虚不复而成劳。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虚劳的基本病机。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虚则补之”,补益是治疗虚劳的基本原则,应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并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做好……

虚劳

一般症状:

电光伤目

病因:电光伤目,中医病名。是因电光刺伤白睛、黑睛浅层所致。以眼珠红赤畏光、流泪或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损伤类疾病。其病变的轻重与紫外线的强度、照射时间的长短以及与接受紫外线的距离有关。西医学称电光性眼炎。

电光伤目

一般症状:

白驳风

病因:白驳风,中医病名。是指以皮肤出现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白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后天性限局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皮肤白斑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任何年龄,单侧或对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与周围正常皮肤的交界处有色素沉淀圈,边界清楚;亦可泛发全身。本病为慢性病程,易诊难治。本病深肤色人群较浅肤色者发病率高。中医文献中又之称为“斑白”、“斑驳”等。本病西医学也称白癜风。

白驳风

一般症状:

月经先期

病因:月经先期,中医病名。是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也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病因病机主要为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扰冲任,伤及胞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治疗以益气固冲,清热调经为基本原则。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频发。

月经先期

一般症状:

白疕

病因:白疕,中医病名。是一种以红斑、丘疹、鱗屑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红斑基础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鱗屑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男女老幼皆可罹患,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3%。初发病例季节性明显,多冬重夏轻,但部分患者可相反,数年之后则季节性不明显。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银屑病。

白疕

一般症状:

云雾移睛

病因:云雾移睛,中医病名。是指眼外观端好,唯自觉眼前似有蚊蝇或云雾样黑影飞舞飘移,甚至视物昏朦的眼病。又名蝇翅黑花、眼风黑花、飞蚊症等。可单眼或双眼发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玻璃体混浊。由玻璃体液化、变性、后脱离或眼内炎症、出血等引起。

云雾移睛

一般症状:

艾滋病

病因: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以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临床特点是HIV能特异性侵犯Th淋巴细胞(CD4+),引起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严重缺陷,导致各种机会性顽固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并对机体各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造成致命的损害。主要通过性接触及血液、血液制品和母婴传播传染。由于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号称“超级癌症”,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属于中医……

艾滋病

一般症状:

白睛青蓝

病因:白睛青蓝,中医病名。是指白睛里层深处有暗红蓝色隆起,或围绕黑睛而形成环形状,则整个白睛呈黑紫色,且疼痛、羞明、流泪、拒按的眼病,因白睛色似青蓝,故称白睛青蓝。多因肺热亢盛,肺金乘肝木,肝失条达,肝郁生热,煎熬阴血,气血瘀阻而致。本病多见于成年女性,常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缠绵数月或数年之久,易复发。最易波及黑睛及瞳神。波及黑睛则出现白膜侵睛之症;波及瞳神则有瞳神紧小、云雾移睛等症。本病与火疳性质相同……

白睛青蓝

一般症状:

痄腮

病因:痄腮,中医病名。是指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腮腺炎。

痄腮

一般症状:

白膜侵睛

病因:白膜侵睛,中医病名。是指因肺火上炎,或阴虚火旺所致,以白色翳膜自白睛侵入黑睛为主要表现的翳病类疾病。又称白膜蔽睛、白膜遮睛等。多因肺肝热毒,风湿热邪,阴虚邪恋所致。多是白睛青蓝、火疳等病后遗而成,也可与之同时存在。病变可使整黑睛均被波及,并因并发瞳神紧小等病变而致严重后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硬化性角膜炎。

白膜侵睛

一般症状:

针眼

病因:针眼病,中医病名。是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又名土疳、土疡、偷针。本病与季节、气候等无关。可单眼或双眼发病。针眼相当于西医学的睑腺炎,又称麦粒肿。

针眼

一般症状:以胞睑局部肿胀、疼痛、痒为主。一般初发多肿痒明显,中期以肿痛为主, 脓成溃破后诸症减轻,红肿渐消。病情严重时可伴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黄疸

病因:黄疸,中医病名。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本节讨论以身目黄染为主要表现的病证。黄疸常与胁痛、癥积、鼓胀等病证并见,应与之互参。黄疸病因包括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治疗以化湿邪,利小便为主。本病证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

黄疸

一般症状:

白涩症

病因:白涩症,中医病名。是指白睛不赤不肿,而以自觉眼内干涩不适,甚则视物昏朦为主症的眼病。又名干涩昏花。多为双眼发病。本病主要与西医学之干眼相类似。其他疾病如慢性结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炎等,若主症与本病相符,亦可参照辨证论治。

白涩症

一般症状:

真睛破损

病因:真睛破损,中医病名。是指眼珠为物所伤且有穿透伤口的眼病。可伴眼内异物,甚至可影响健眼,是一种严重的眼外伤。预后主要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部位、有无眼内异物有关。真睛破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交感性眼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机械性穿通性眼外伤。

真睛破损

一般症状:

胞睑外翻

病因:胞睑外翻,中医病名。指睑缘向外翻转离开眼球,睑结膜常有不同程度的暴露在外,常合并睑裂闭合不全。相当于古代中医文献中的“睥翻粘睑”、“地倾”、“残风”、“风牵睑出”、“风牵生睑”等。

胞睑外翻

一般症状:

真心痛

病因:真心痛,中医病证名。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西医学中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病可参照本章节辩证论治。

真心痛

一般症状:

胞轮振跳

病因:胞轮振跳,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侵袭,气血不和等所致。以眼睑经常不自主牵拽跳动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又名睥轮振跳。常见于成年人,上、下胞睑均可发生,但以上胞多见,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眼轮匝肌痉挛。

胞轮振跳

一般症状:不能自控的胞睑跳动,时疏时频,在过劳、久视、睡眠不足时跳动更加频繁,稍事休息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可伴颜面及口角抽搐跳动。

振胞瘀痛

病因:振胞瘀痛,中医病名。是指因眼部被钝器撞击后,瘀血内停所致;以胞睑肿胀、色青紫、瘀痛难睁为主要表现的损伤类疾病。本病西医学称眼睑挫伤。

振胞瘀痛

一般症状:

胞肉粘轮

病因:胞肉粘轮,中医病名。以胞睑与白睛粘连,甚则使眼球运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眼病。又称练睛、睑粘睛珠、睥肉粘轮。本病多并发于椒疮、粟疮、胞肉胶凝及睥急紧小诸症。

胞肉粘轮

一般症状:

脂瘤

病因:脂瘤,中医病名。是指以皮肤间出现圆形质软的肿块,溃破后可见粉渣样物溢出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又称粉瘤。常易受外邪感染而导致化脓,故又有脓瘤之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脂腺囊肿。

脂瘤

一般症状:

胞虚如球

病因:胞虚如球,中医病名。是指胞睑肿胀,皮色如常,虚软如球为主要表现的外障性眼病。又名睥虚如球(《证治准绳》),至《眼科临证笔记》称胞虚如球。又名悬球。多见于成年人,女性为多,四季均可发病,常双眼为患。本病可能为全身病的局部表现,预后与全身情况相关。本病类似西医学之眼睑非炎性水肿。

胞虚如球

一般症状:

肘痈

病因:肘痈,中医病名。是指痈疽之发于肘部者。临床特点是见肘部高肿,焮热疼痛,肘关节功能障碍。以中年或老年患者为多。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肘痈

一般症状:

胞肿如桃

病因:胞肿如桃,中医病名。是指以胞睑高肿难睁,皮肤红赤疼痛,其状如桃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眼病。又名肿胀如杯、覆杯、封塞、蚌合。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多以单眼患病,常合并有咽部其他病变。预后与其合并症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有密切关系。

胞肿如桃

一般症状:

撞击伤目

病因:撞击伤目,中医病名。是指眼部受钝力撞击但无穿破性伤口的眼病。其临床表现和预后与钝力的大小、受伤的部位等因素有关。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机械性非穿通性眼外伤。

撞击伤目

一般症状:

羊毛疔

病因:羊毛疔是一种中医病名,又称羊毛疔瘤、羊毛痧、鬼箭、箭风等,临床上以针挑拨时有羊毛丝样物质被挑出,且疹形坚硬似钉为特征,多伴有发热、头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相当于西医学的胃肠型流行性感冒、急性胃炎、急性胆绞痛等疾病。目前对于本病患者,多以针挑外治法为主,虽然可快速缓解症状,但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一般需经多次治疗,治疗过程较痛苦且容易遗留疤痕。

羊毛疔

一般症状:羊毛疔发病迅速,患者可在前心区及后背部发现皮疹,疹形坚硬似钉,病程较短者呈淡红色,病程较长者呈紫黑色,并常伴有发热、无汗、头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脘痛、腹痛、腹泻等症状。此外,当用针挑破皮疹时,则可发现羊毛样丝状物质被挑出。并发症 1、继发感染 如果挑破羊毛疔后如果不注意保持局部清洁,接触了水等物质,则可能继发细菌感染,使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 2、瘢痕 如果挑羊毛疔过程中操作不当,使皮肤损伤过重,则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的纤维发生增生,并形成瘢痕,影响到整体美观。

薄厥

病因:薄厥,中医病名。是因多种原因造成气逆血冲,瘀浊蒙塞脑髓窍络的急危证候。临床以突然剧烈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吐如射状,两眼黑矇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多见于40岁以上病人,男性多于女性。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多见。病程多短暂,西医的高血压脑病可参照本篇治疗。

薄厥

一般症状:

子晕

病因:子晕,中医病名。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子晕”,亦称“妊娠眩晕”。子晕有轻重之分,若发生在妊娠中后期,多属重证,往往伴有视物模糊、恶心欲呕、头痛等,多为子痫先兆。因此及时正确的治疗妊娠眩晕是预防子痫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子晕

一般症状:

暴风客热

病因:暴风客热,中医病名。是指外感风热,猝然发病,以白睛红赤、眵多黏稠、痒痛交作为主要特征的眼病。又名暴风、暴风客热外障,俗称暴发火眼。本病多发于春、夏、秋季,常以手帕、毛巾、水、手为传染媒介,易在公共场所蔓延,散发于学校等集体生活场所。本病多为双眼患病,突然发生,一般在发病后3-4天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1-2周痊愈,预后良好。若失于调治,则病情迁延,可演变成慢性。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暴风客热

一般症状:自觉患眼碜涩痒痛,灼热流泪,眵多黏稠。全身可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溲赤便秘等症。

子肿

病因:子肿,中医病名。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面目肿胀者称为“子肿”。亦称为“妊娠肿胀”。古人根据肿胀的部位、性质和程度不同,又有子肿、子气、皱脚、脆脚等名称。

子肿

一般症状:

暴盲

病因:暴盲,中医病名。是指眼外观端好,猝然一眼或两眼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的严重内障眼病。患眼外观虽无明显异常,但瞳内病变却多种多样,病因病机则更为复杂。由于发病急剧,应及早救治。西医学有多种眼底病可以引起暴盲的症状,最常见者如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及急性视神经炎等。

暴盲

一般症状:

紫癜

病因:紫癜,中医病名。亦称紫斑,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为其临床特征,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常伴鼻衄、齿衄,甚则呕血、便血、尿血。本病属血证范畴,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葡萄疫”、“肌衄”、“斑毒”等病证,与本病有相似之处。本病包括西医学的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发病年龄多为3-14岁,尤以学龄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春季发病较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年龄多为……

紫癜

一般症状:

崩漏

病因:崩漏,中医病名。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由于崩与漏二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为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崩漏的病因较为复杂,但可概括可为热、虚、瘀三个方面。其主要发病机理是劳伤血气,脏腑损伤,血海蓄溢失常,冲任二脉不能约制经血,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治疗以塞流、澄源、复旧为主要法则。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崩漏

一般症状:

紫癜风

病因:紫癜风,中医病名。是一种特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以紫红色的多角形扁平丘疹为典型皮损,表面有蜡样光泽,常伴有黏膜损害。好发于成年人,病程慢性。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扁平苔藓。

紫癜风

一般症状:

鼻疳

病因:鼻疳,中医病名。是指以鼻前孔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痛痒、糜烂渗液或粗糙皲裂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多见于小儿,可反复发作。西医学的鼻前庭炎、鼻前庭湿疹等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鼻疳

一般症状:

走黄

病因:走黄,中医病名。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人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病证。其临床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志昏愦等症。凡是疔疮均可发展为走黄,颜面部疔疮、烂疔尤易发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全身性外科感染。

走黄

一般症状:

鼻槁

病因:鼻槁,中医病名。是指以鼻内干燥,甚或黏膜萎缩、鼻腔宽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地域特点,以气候干燥的地区为多见。西医学的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鼻槁

一般症状:

足底疔

病因:足底疔,中医病名。是指生在足掌中心者,症状为初起如小疮或小泡,根脚坚硬,四围肿,或疼痛,或麻木,令人憎寒,头痛发热,或呕吐恶心,烦躁闷乱。相当于西医病名掌中间隙感染。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足底疔

一般症状:

鼻损伤

病因:鼻损伤,中医病名。是指鼻部遭受外力作用而致的损伤。由于外力作用及受力方式不同,损伤的程度也不同,常见的有鼻伤瘀肿、皮肉破损、鼻骨骨折、鼻伤衄血等。若伤势较重,可危及生命。

鼻损伤

一般症状:

足发背

病因:足发背,中医病名。是指发于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足背部蜂窝组织炎。

足发背

一般症状:

鼻异物

病因:鼻异物,中医病名。是指外来物体误入并滞留鼻窍导致的疾病。异物滞留鼻内,可致鼻塞、流秽臭脓血涕、头痛等症状。本病多见于小儿,成人亦可发生。

鼻异物

一般症状:

产后汗证

病因:产后汗证,中医病名。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不少妇女产后汗出较平时为多,尤以进食、活动后或睡眠时为著。此因产后气血骤虚、腠理不密所致,可在数天后营卫自调而缓解,不作病论。

产后汗证

一般症状:

鼻渊

病因:鼻渊,中医病名。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鼻科的常见、多发病之一,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西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及鼻后滴漏综合征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鼻渊

一般症状:

喘证

病因:喘证,中医病名。喘即气喘、喘息,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喘病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致喘病。喘证的辨证治疗首当分清虚实。实喘治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临床上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性……

喘证

一般症状:

鼻窒

病因:鼻窒,中医病名。是指以长期鼻塞、流涕为特征的慢性鼻病。多因脏腑虚弱,邪滞鼻窍所致。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各种年龄均可发生。西医学的慢性鼻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鼻窒

一般症状:

倒睫拳毛

病因:倒睫拳毛,中医病名。是因椒疮经久不愈,胞睑癜痕挛缩内翻所致,以睫毛倒入,内刺眼珠,畏光流泪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常并发于椒疮、睑弦赤烂、胞睑烧伤后期,单眼或双眼发病,病变常累及黑睛,严重者危害视力。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睑内翻倒睫。

倒睫拳毛

一般症状:

不寐

病因:不寐,中医病名。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不寐

一般症状:

疳证

病因:疳证,中医病名。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由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阴竭阳脱,卒然而亡。故前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病相当于西医学营养不良。

疳证

一般症状:

缠腰火丹

病因:缠腰火丹,中医病名。是由肝脾内蕴湿热,秉感邪毒所致。以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且疼痛剧烈为特征。因其多缠腰而发,故名缠腰火丹。亦有发生于胸部及颜面部者。西医的带状疱疹可参照本病治疗。

缠腰火丹

一般症状:

汗证

病因:汗证,中医病名。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小儿汗证,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结核感染,也常以多汗为主症,临证当注意鉴别,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而小儿汗多,若未能及时拭干,又易于着凉,造成呼吸道感染发病。

汗证

一般症状:

胼胝

病因:胼胝(callus)俗称“老茧”、“茧子”,是因为脚掌或手掌长期接触摩擦以后,导致局部角质角化过度、增厚所形成的。胼胝的出现多为生理性,它表面坚硬耐磨,有保护脚掌和手掌等免受摩擦损伤的作用。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严重者可出现相应部位疼痛。

胼胝

一般症状:胼胝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的角质增生斑块,呈黄色,表面坚硬,边界不清,中央厚,边缘较薄。常出现在患者手掌、脚底受压迫和摩擦的部位,尤其是骨突起部位。大多数患者无特殊明显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行走或压迫时的疼痛。并发症 本病一般无特殊并发症。

缠腰蛇丹

病因:缠腰蛇丹,中医病名。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等。指皮肤生水泡、红肿、形如串珠,多缠腰背而发,故名。

缠腰蛇丹

一般症状:

痉证

病因:痉证,中医病名。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其发病原因,外则风寒湿热之邪,内则脏腑失调、气血亏虚、痰阻血瘀而筋脉失养。治疗原则是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同时,必须辨明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切勿滥用潜镇息风之品。

痉证

一般症状:

产后恶露不绝

病因:产后恶露不绝,中医病名。是指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沥不尽者。发病机制主要为胞宫藏泻失度,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辨证应以恶露的量、色、质、气味等,并结合全身症状辨别寒热、虚实。治疗应遵循虚者补之,瘀者攻之,热者清之的原则分别施治。西医学因产后子宫复旧不全、胎盘胎膜残留、子宫内膜炎所致晚期产后出血及中期妊娠引产、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后表现为恶露不尽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产后恶露不绝

一般症状:

绝经前后诸证

病因:绝经前后诸证,中医病名。是指女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面浮肢肿、或皮肤蚁走样感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学更年期综合证。这些症候往往参差出现,轻重不一,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

绝经前后诸证

一般症状:

产后发热

病因:产后发热,中医病名。是指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低热持续,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主要病因病机有感染邪毒,正邪交争;外邪袭表,营卫不和;阴血骤虚,阳气外散;败血停滞,营卫不通。治疗以扶正祛邪、调气血、和营卫为主。西医学的产褥感染、产褥中暑、产褥期上呼吸道感染等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产后发热

一般症状:

厥证

病因:厥证,中医病名。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症状。是一种急性病证。轻者短时间内即可苏醒,重者一厥不醒,预后不良。引起厥证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其病理性质主要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厥证常见气、血、痰厥,属危急重症,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

厥证

一般症状:

产后腹痛

病因:产后腹痛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又称“儿枕痛”“儿枕腹痛”“产后腹中痛”等。孕妇分娩后,由于子宫的缩复作用,小腹呈阵阵作痛,于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属生理现象,一般不需治疗。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病辨证根据腹痛性质和程度、恶露性状及伴随症状以辨虚实。虚者补而调之,实者通而调之。西医学的产后宫缩痛及产褥感染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辨……

产后腹痛

一般症状:

淋证

病因:淋证,中医病名。是指以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疾病。根据病因和症状特点可分为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六证。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理因素为湿热。病位在肾与膀胱。多见于已婚女性。辨证时首辨淋证类别,再审证候虚实,三别标本缓急。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化学性膀胱炎,乳糜尿以及尿道综合征等。

淋证

一般症状:

产后痉病

病因:产后痉病,中医病名。是以新产后或产褥期内,产妇发生手足抽搐、项背强直,甚或口噤,角弓反张等为主要表现的产后疾病。多发于产后妇女。产后痉证为新产三病之一,可因阴血虚而发病,亦可因产创、感染邪毒而发病。感染邪毒而痉者,为产后“破伤风”,是产后危急重症之一。西医学的产后手足搐搦症、产后破伤风,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产后痉病

一般症状:

痿证

病因:痿证,中医病名。是指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证。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多由温热毒邪或湿热浸淫,耗伤肺胃津液而成。内伤多为饮食或久病劳倦等因素,损及脏腑,导致脾胃虚弱、肝肾亏损。本病以虚为本,或虚实错杂。临床虽以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瘀阻络脉等证型常见。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周期性麻痹、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等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照……

痿证

一般症状:

产后尿血

病因:产后尿血,中医病名。又名产后溺血。指产后小便色红,血随尿而出,虽尿血而排尿不痛者。

产后尿血

一般症状:

小儿汗证

病因:小儿汗证,中医病名。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结核感染,也常以多汗为主症,临证当注意鉴别,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而小儿汗多,若未能及时拭干,又易于着凉,造成呼吸道感染发病。

小儿汗证

一般症状:

产后乳汁自出

病因:产后乳汁自出病,中医病名。是指产妇在哺乳期中,乳汁不经婴儿吸吮而自然溢出者,称“乳汁自出”。亦称“漏乳”。若乳母身体健壮,气血旺盛,乳汁充沛,乳房饱满,由满而溢,或断乳之时乳汁难断而自出者,不属病态。相当于产后缺乳。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乳头溢液较复杂。若溢出乳汁为血性液,乳房有块者,应警惕乳癌。

产后乳汁自出

一般症状:

郁证

病因:郁证,中医病名。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

郁证

一般症状:

产后身痛

病因:产后身痛,中医病名。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西医学产褥期中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出现类似症状者,可与本病互参。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导致痿痹残疾。

产后身痛

一般症状:

产后小便不通

病因:产后小便不通,中医病名。是指新产后产妇发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称“产后小便不通”,又称“产后癃闭”。多发生于产后3日内,亦可发生在产褥期中,以初产妇、滞产及手术产后多见,为产后常见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产后尿潴留。若产妇经调摄6到8小时后仍未排尿,应尽早用中医中药治疗。

产后小便不通

一般症状:

乳疽

病因:乳疽,中医病名。是指由于肝气胃热蕴结所引起的痈病类疾病,以乳房深处结块微痛,皮色不变,酿脓、溃破、愈合缓慢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病于中青年女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深部脓肿。

乳疽

一般症状:

产后小便淋痛

病因:产后小便淋痛,中医病名。是指产后由于孕期胎儿对膀胱压迫的缘故,常有小便困难,点滴而下,但无涩痛感,一般不作病论,产后6到8小时多可恢复正常。若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与涩痛同时存在,则为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学的产褥期泌尿系感染。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严重患者致脾肾两虚,虚实夹杂。

产后小便淋痛

一般症状:

乳漏

病因:乳漏,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乳房部或乳晕部的脓肿溃破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其临床特点是疮口脓水淋漓,或杂有乳汁或豆腐渣样分泌物,经久不愈。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名乳房瘘管和窦道基本相同。

乳漏

一般症状:

下焦湿热

病因:下焦湿热(dampness-heat in lower jiao)是指湿热侵及下焦大肠或膀胱而出现的一种病症。临床以大小便不通或排出不畅为主要特征表现。其发生多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可出现神识昏迷等表现,预后不良。

下焦湿热

一般症状:下焦湿热以水液代谢障碍和饮食传化失常为主要表现,以大小便不通或排出不畅为主要临床特征。具体表现根据病变的发生部位不同而各有其特点。典型症状 1、病变在膀胱,以小便不通,口渴但饮水不多为主要表现。 2、病变在大肠,以大便不通,小腹坚硬胀满,拒按为主要表现。 3、若湿浊上蒙心窍,可出现头胀,头脑不清楚,甚至神志不清等表现。伴随症状 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资料。

产后小便频数

病因:产后小便频数,中医病名。指产后尿意频数,小便次数增多,日夜数十次者。相当于西医的产后尿失禁。

产后小便频数

一般症状:

狗咬伤

病因:狗咬伤,中医病名。是被狗咬伤,局部出现咬伤瘀点,周围红肿疼痛,甚至烦躁,怕风,恐水,畏光,痉挛抽搐,终至瘫痪而危及生命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与西医病名相同。本病早期诊断,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严重者,可致瘫痪而危及生命。

狗咬伤

一般症状:

产后小便失禁

病因:产后小便失禁,中医病名。多因肺肾气虚,膀胧失约,或因产时损伤膀胧所致。以产后小便不能自制,或睡中自遗为主要表现的产后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产后尿失禁。

产后小便失禁

一般症状:

肛门湿疡

病因:肛门湿疡,中医病名。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以肛门部皮肤起丘疹、瘙痒、渗液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名肛门顽湿。西医称为肛门湿疹。本病若早期诊断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转为慢性者,病程一般较长,常延久不愈,反复发作。

肛门湿疡

一般症状:

产后胁痛

病因:产后胁痛,中医病名。指孕妇分娩后,出现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产后胁痛

一般症状:

蜈蚣咬伤

病因:蜈蚣咬伤,中医病名。是指被蜈蚣螫伤,毒汁注入皮肤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局部出现咬伤瘀点,周围红肿疼痛,甚或伴全身症状为临床表现。该虫中国均有分布,以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地区较多。与西医病名相同。本病若及时治疗和处理,病情较轻者,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严重患者可导致休克,昏迷,抽搐,心脏和呼吸麻痹等,可致死亡。

蜈蚣咬伤

一般症状:

产后眩晕

病因:产后眩晕,中医病名。是指分娩以后,出现突然头晕眼花,不能坐起,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或痰涌气急,甚则神识昏迷等一系列症状的病证。《金匮要略》称“郁冒”又后世称“血晕”“血运”、“血厥”。为产后危证之一,如不及时抢救,易致暴脱。可与西医“羊水栓塞”互参。

产后眩晕

一般症状:

蝎蜇伤

病因:蝎蛰伤,中医病名。是指被蝎子尾部螫伤,毒液注入人体所致。局部疼痛,甚或伴寒热、呕恶、抽搐等全身症状的中毒性疾病。该虫在中国分布较广,以陕西、甘肃、宁夏较多。喜栖于岩隙与墙缝中,雨天常潜出,藏于靴、鞋、衣服内,夜出活动。与西医病名相同。本病若及时治疗和处理,病情较轻者,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严重患者可导致休克,昏迷,抽搐,心脏和呼吸麻痹等,可致死亡。

蝎蜇伤

一般症状:

皮肤饥渴症

病因:皮肤饥渴症目前尚无确切的描述。目前认为是强烈渴望与他人有皮肤接触的状态。皮肤饥渴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皮肤接触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对安全感、亲密关系的渴望有关。皮肤饥渴症可能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身体的需求未满足的状态。在不伴随其他异常表现、不影响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本病通常无需进行特殊的治疗,通过适当的接触满足自身需求即可。

皮肤饥渴症

一般症状:皮肤饥渴症患者可能会强烈的渴望与他人有皮肤接触或是被他人抚摸,自身可能有不安全感、自卑、孤独等感受。当患者得到拥抱等皮肤接触后,症状可能有所缓解。皮肤饥渴症的症状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并发症 如果患者的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自卑等不良情绪无法缓解,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其他精神疾病,但皮肤饥渴症具体会引起哪些并发症目前尚无一致结论。

产后血崩

病因:产后血崩,中医病名。指产妇分娩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又称为“产后暴崩”,“产后崩中”。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昏厥欲脱,神志危机产妇的生命,故为急危重症之一。相当于西医学的产后出血。

产后血崩

一般症状:

悬珠痔

病因:悬珠痣,中医病名。因湿热下注,或长期秽毒刺激,气血瘀滞而成。以肛乳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有排便不畅或下坠感、里急后重感,或见痔核脱出肛外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西医则称为肛乳头纤维瘤。

悬珠痔

一般症状:

产后血劳

病因:产后血劳,中医病名。是指因产时或产后阴血暴亡,导致日后月经停闭,性欲丧失,生殖器官萎缩,伴表情淡漠、容颜憔悴、毛发枯黄脱落、形寒怕冷、乍起乍卧、虚乏劳倦等一系列虚羸证候者,称“产后血劳”。相当于西医学的席汗综合症。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严重者可致残疾。

产后血劳

一般症状:

肺痈

病因:肺痈,中医病证名。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根据肺痈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肺脓肿基本相同。其他如化脓性肺炎、肺坏疽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感染而表现肺痈证候者,亦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本病由感受外邪,内犯于肺,或痰热素盛,蒸灼肺脏,以致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

肺痈

一般症状: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产后血晕

病因:产后血晕,中医病名。是指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昏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西医中没与之相对应的病名,但临床中因产后出血引起的虚脱、休克或羊水栓塞等病,可与本病互参。是产后危急重症之—,若救治不及时,往往危及产妇生命,或因气血虚衰而变生他疾。

产后血晕

一般症状:

血证

病因:血证,中医病证名。是以血液不循常道,溢于体外为共同特点。随出血部位的不同,常见的血证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多种。外感、内伤的多种病因均会导致血证。其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薰灼及气血不摄两大类。治疗血证主要应掌握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基本原则。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血证

一般症状:

产后腰痛

病因:产后腰痛,中医病名。是指产后以腰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可表现为腰部的一侧或两侧,可腰痛而牵及腿痛。由于产后腰痛的病因和治疗与内科杂症腰痛不同,故列专篇论述。

产后腰痛

一般症状:

暴喘

病因:暴喘,中医病名。是指因温热邪毒、外伤、产褥期或厥脱重症等致肺气雍痹或肺气衰败而卒发的呼吸急促和窘迫症。病性以邪实壅肺为主。病位在肺,与大肠、心、肾关系密切。与现代医学的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近。

暴喘

一般症状:

产后自汗、盗汗

病因:产后自汗、盗汗,中医病名。包括产后自汗和产后盗汗两种。产妇于产后出现涔涔汗出,持续不止者,称为产后自汗;若寐中汗出湿衣,醒来即止者,称为产后盗汗。自汗、盗汗均是在产褥期内汗出过多,日久不止为特点,统称之产后汗证。气虚、阴虚为本病主因。多由素体虚弱,产后耗气伤血,气虚腠理不密;或阴血骤虚,阳气外越,迫津外泄而致。治疗气虚者,治以益气固表,和营止汗;阴虚者,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敛汗。

产后自汗、盗汗

一般症状:

肺胀

病因:肺胀,中医病证名。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根据肺胀的临床证候特点,与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相类似,肺性脑病则常见于肺胀的危重变证,可参考本篇内容进……

肺胀

一般症状:

肠痹

病因:肠痹,中医病名。多因腹部手术后,或因肠道、腹部的病变,或是全身疾患、瘫痪等的影响,使肠体麻痹,气机不通所致。以腹胀如鼓,腹痛,呕吐,便秘,无肠鸣、矢气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内脏痹病类病证,称为肠痹。本病多指西医所说麻痹性、功能性肠梗阻。本病预后与原发病变有关,经积极治疗,多能缓解,部分病例预后欠佳。

肠痹

一般症状:

鼻衄

病因:鼻衄,中医病名。是指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可由鼻部损伤而引起,亦可因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本节重点讨论后者所引起的鼻衄,前者可参考鼻损伤。

鼻衄

一般症状:

赤虫病

病因:赤虫病,中医病名。九虫病之一。是指因吞食粘有赤虫(姜片虫)幼虫的水生植物后,赤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致气机阻滞,脾失健运。以大便检查有姜片虫卵,一般表现有腹痛腹泻,面黄体瘦,甚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姜片虫病。赤虫太多,可阻塞肠道,引起肠结。

赤虫病

一般症状:

子痫

病因:子痫,中医病名。是指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至昏迷不醒者,又称子冒、妊娠痫证。根据发病时间不同,若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前,称产前子痫;若发生在新产后,称产后子痫。临床以产前子痫多见。子痫是产科的危、急、重症,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

子痫

一般症状: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时期,或分娩后,忽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搞,角弓反张,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或者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出现抽搐昏迷症状为子痫。

胃阴不足

病因:胃阴不足,是指胃中津液不足,阴不制阳,胃肠濡润功能失常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以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心烦,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主要特征。发生与外感热邪、情志失调、脾胃素虚等有关,本病经及时药物治疗和调养,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治疗及时,迁延日久,可发展为气阴两伤,或胃络瘀阻,或肺胃阴虚等变证。

胃阴不足

一般症状:本病以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燥,心烦,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主要特征。以胃病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典型症状 1、胃病常见症状 胃中津液有滋润胃腑,促进胃气向下运动,帮助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胃津不足,滋润作用减退,可出现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咽干燥,大便干结。 2、阴虚证 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的征象。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赤带抱轮

病因:赤带抱轮,中医病名。指瞳神周围血丝如带状环绕的疾病。属外障类疾病。症见白睛表层生圆形小疱如玉粒,周围绕以赤脉。多因燥热伤阴,肺失肃降所致。常见于瞳神、黑睛以及白睛深层疾病。

赤带抱轮

一般症状:

子嗽

病因:子嗽,中医病名。是指妊娠期间,咳嗽不已,亦称妊娠咳嗽。本病的发生与发展与妊娠期特殊生理有关。若咳嗽剧烈或久咳不愈,可损伤胎气,导致堕胎、小产。

子嗽

一般症状:

初生不乳

病因:初生不乳,中医病名。是指婴儿出生后,哺乳时不吮乳的一种病证。因吮乳是婴儿的先天本能,是生机的表现,一般在出生后6-8小时即可吮乳,故而出生后不乳则为生机不振,病势危重的表现。

初生不乳

一般症状:

子满

病因:子满,中医病名。是指妊娠5-6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又称为胎水肿满。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羊水过多。 ……

子满

一般症状:

初生不啼

病因:初生不啼,中医病名。婴儿娩出后1至2分钟不能啼哭,或呼吸不利称为初生不啼。多由难产,或寒气内迫,导致小儿气闭,不能啼哭,甚至气绝而闷死。其症轻者,唇口青紫,呼吸微弱;重者,颜面苍白,手足发冷,呼吸极微。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新生儿窒息。

初生不啼

一般症状: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病因: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MBD),是儿童时期一种较常见的行为异常性疾患。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为临床特征。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好发年龄6-14岁,本病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儿到青春期逐渐好转而痊愈。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一般症状:

初生儿喘促

病因:初生儿喘促,中医病名。指以婴儿不乳或口吐白沫、喘憋、紫绀等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因出生后感受外邪,或吸入秽毒等,使肺气郁闭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新生儿肺炎。

初生儿喘促

一般症状:

白睛溢血

病因:白睛溢血,中医病名。是指白睛血络破裂,血溢于白睛外膜之下,呈一片鲜红色,界限分明的眼疾。又称为色似胭脂症。在白睛上可见大小不等之鲜红色点状、片状出血,边界清楚。自觉症状不明显,多为他人发现。一般1-2周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结膜下出血。

白睛溢血

一般症状:无明显不适感,多为他人发现。

初生儿大便不通

病因:初生儿大便不通,中医病名。是指婴儿出生2天无粪便排出的一种病证。一般婴儿生后24小时内,应有黑绿色粘稠无臭味的“胎粪”排出,2至3天内逐渐转变为黄色质软有酸臭味的婴儿便,每日2至4次均属正常。如出生后2天内无粪便排出,称为初生大便不通。本病类似于西医学所说胎粪性肠梗阻、胎粪性便秘、新生儿肛门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等。

初生儿大便不通

一般症状:

圆翳内障

病因:圆翳内障,中医病名。是指晶珠混浊,视力缓降,渐至失明的慢性眼病。因最终在瞳神之中出现圆形银白色或棕褐色的翳障,故《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之为圆翳内障。多见于老年人。常两眼发病,但有先后发生或轻重程度不同之别。历代眼科文献所载与本病类同者计十余种之多,如浮翳、沉翳、滑翳、枣花翳、黄心白翳、如银内障等。其名虽异,实则均为晶珠混浊,只是病变之阶段、程度、部位、颜色有所差别而已。本病翳定障老时,经手术治疗可以……

圆翳内障

一般症状:视物模糊,或视近尚明而视远模糊,或眼前可见固定不动的黑影,或视一为二,或可有虹视等。

初生儿腹泻

病因:初生儿腹泻,中医病名。因脾胃嫰弱,感受外邪,脾胃受纳运化失调所致。以婴儿出现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一般预后良好,但若病情严重或治不及时,可发生伤阴、伤阳之重证,甚则产生危候。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婴幼儿腹泻。

初生儿腹泻

一般症状:

胞生痰核

病因:胞生痰核,中医病名。是指胞睑内起核性硬结,逐渐长大而不红不痛的慢性外障眼病。本病为眼科常见病,上胞、下睑均可发生,其病程长、发展缓慢,儿童与成人均可患病,但以青少年较为多见。相当于西医学之霰粒肿。

胞生痰核

一般症状:硬核小者自觉症状不明显;硬核较大者胞睑可有重坠感;如硬核从睑内面溃破,睑内生肉芽,可有摩擦感。

初生小便不通

病因:初生小便不通,中医病名。是指婴儿出生两天后,仍无小便的疾病,俗称初生儿不小便。除尿道畸形等先天疾患外,大多由胎热蕴结膀胱,或胎禀不足,膀胱气化不行引起。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新生儿无尿。

初生小便不通

一般症状:

病因:疣,中医病名。疣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生于手指、手背、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皮损中央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本病西医亦称疣,一般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

一般症状:

唇疔

病因:唇疔,中医病名。是指疔生唇上,症见初起如粟如芥,形小根深,周围有红肿根盘,自觉麻木痒痛,伴壮热烦渴、二便不利。多由脾胃二经火毒上冲所致。

唇疔

一般症状:

失音

病因:失音,中医病名。是指以声音嘶哑,甚则不能发出声音为特征的病证。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壅遏肺气,或痰湿水瘀停滞声道,使声道失于宣畅,或五脏精气亏耗,声道失于滋润所致。西医学中急性喉炎、慢性喉炎、急性会厌炎、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喉脓肿、喉水肿、喉白喉、喉头结核、声带创伤、声带结节、声带息肉、癔病性失音以及其它疾病兼有失音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失音

一般症状:

唇风

病因:唇风,中医病名。是以口唇红肿、痒痛、破裂流水、干燥脱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以下唇较为多见。西医学的慢性唇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唇风

一般症状:

油风

病因:油风,中医病名。是因血热风燥、气血两虚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以头发突然成片迅速脱落,脱发区皮肤光滑,边缘的头发松动,很易拔出为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相当于西医的斑秃。本病若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患者痊愈后易反复发作。

油风

一般症状:

唇菌

病因:唇菌,中医病名。是因痰浊邪毒凝聚于唇,逐渐恶变而成。以口唇肿起,皮白皱裂形如蚕茧,溃烂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癌病类疾病。该病多见于西医学所指唇部恶性肿瘤。

唇菌

一般症状:

痹证

病因:痹证,中医病证名。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其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为引发本病的外在条件。风、寒、湿、热、痰、淤等邪气滞留机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临床辨证应根据热象之有无,首先辨清风寒湿痹与热痹。其治疗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和舒经通络。本病预后与感邪的轻重、患者体质的强弱、治疗是否及时以及病后颐养等因……

痹证

一般症状:

唇湿

病因:唇湿,中医病名。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所致,以唇红部红斑脱屑、干燥皲裂,微感灼痛,脱屑后见鲜红肉面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剥脱性唇炎。

唇湿

一般症状:

阴冷

病因:阴冷,中医病名。是指妇人外阴及阴中寒冷,甚则冷及小腹尻股之间,性欲淡漠者。《金匮要略》又称为“阴寒”。相当于西医学的“性感异常”,为女性激素水平低下所致,可引起不孕。本病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可致不孕。

阴冷

一般症状:

唇疹

病因:唇疹,中医症名,指发生在上下唇或口角的细小疮疹。可由胃脾火盛、胃肠湿热化火、感受外邪疱疹病毒所致。相当于西医唇部单纯疱疹。

唇疹

一般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

病因: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部分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临床可见心悸、胸闷、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肢冷、多汗等症。常继发于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腹泻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之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少数可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则猝死,也有的迁延不愈而形成顽固性心律失常。本病多见于3-10岁儿童,一年四季皆有发病。古代医籍中无本病专门记载,根据本病的主要临……

病毒性心肌炎

一般症状:

皴裂疮

病因:皴裂疮,中医病名,是发生于手足部的皮肤干燥粗糙,继而出现长短不一裂口的一种病症。多发于冬季,常见于成年人及体力劳动者,因收租肌肤发生枯裂、疼痛,常影响劳动生产。

皴裂疮

一般症状:

异位妊娠

病因:异位妊娠,是指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亦称“宫外孕”。但两者含义稍有不同,宫外孕指子宫以外的妊娠,如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异位妊娠指孕卵位于正常着床部位之外的妊娠,还可包括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因此异位妊娠含义更广。中医古籍中没有异位妊娠的病名,但在妊娠腹痛、停经腹痛、少腹瘀血、经漏、妊娠下血及癥瘕等病证中有类似症状的描述。

异位妊娠

一般症状:

大瘕泄

病因:大瘕泄,中医病名。是指因情志刺激,饮食失调,湿热内蕴等,使大肠气机阻滞,络脉受损,传导失常久之脾肾亏虚所致。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中夹有粘液脓血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大瘕泄

一般症状:

遗精

病因:遗精,中医病名。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证。又称为精自下、失精。多因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恣情纵欲等所致。基本病机为肾失封藏,精关不固。病变脏腑责之肾、心、肝、脾。临床辨证应分清虚实、或虚实夹杂。实证以清泄为主,虚证用补涩为要,虚实夹杂者,应虚实兼顾。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前列腺炎,精囊炎,或包皮过长,包茎等疾患造成的遗精。

遗精

一般症状:

大脚风

病因:大脚风,中医病名。是指多因风湿热邪留恋,气血阻塞不通所致。以下肢皮肤紧张发亮,按之有压痕,继而皮厚、粗糙,下肢增粗变硬、状如象皮为主要表现的肿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丝虫病感染所引起的下肢淋巴水肿。

大脚风

一般症状:

肠痈

病因:肠痈,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本病的临床特点是腹痛起始于胃脘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伴发热、恶心、呕吐,右下腹持续性疼痛并拒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阑尾炎。本病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伴有肠梗阻、肠套叠、胆石症、腹痛、肠伤寒穿孔。

肠痈

一般症状:

肾阳虚

病因:肾阳虚(deficiency of kidney yang),又称为命门火衰,是肾脏阳气不足,推动激发脏腑的各种生理机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促进精血津液化生和运行输布功能减弱,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临床常见腰膝酸软冷痛,或男性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大便久泄不止,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黎明前腹痛腹泻,面色淡白或晦暗,怕冷,肢体不温,精神萎靡,小便清长或夜尿多等症状,多由素体阳虚,久病……

肾阳虚

一般症状:肾脏病变以人体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呼吸功能减退,脑、骨、发、耳及二便功能异常为主。肾阳虚具有肾脏病的常见症状和阳虚的表现。典型症状 1、生长、发育、生殖机能 男性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性欲减退。 2、脑、髓骨、发、耳 面色淡白无华或晦暗,怕冷,肢体不温,下肢尤为明显,腰膝酸软,冷痛,精神萎靡。 3、二便功能 大便久泄不止,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或黎明前腹痛腹泻,小便清长,排尿次数增多,或夜尿增多。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胆癌

病因:胆癌,中医病名。是指因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胆腑慢性病变等所致的,以右上腹痛、黄疸、胆囊肿硬等为主要表现,发生于胆的癌病类疾病。本病即西医所说的胆道恶性肿瘤,包括胆囊癌、胆囊肉瘤、胆总管癌等。预后不良。

胆癌

一般症状:

噎膈

病因:噎嗝,中医病证名。是以吞咽困难,甚则食而复出为主要表现。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时当以分本虚与标实之别。治疗上,应根据具体病情立法遣方,并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情绪,少思静养,避免不良刺激,禁食辛辣刺激食品等。

噎膈

一般症状:

胆瘅

病因:胆瘅,中医病名。是因湿热邪毒壅积于胆,胆汁及气血瘀滞而化热。以右上腹痛,呕吐,发热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瘅(热)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胆囊炎。胆瘅常合并有胆石。少数病重者可伴胆囊穿孔,发为脂膜瘅(急性腹膜炎)等病。

胆瘅

一般症状:

赤脉传睛

病因:赤脉传睛,中医病名。是指红丝赤脉起自两眦,逐渐向白睛、黑睛侵犯的外障眼病。源于大眦者,称为大眦脉传睛;源于小眦者,名为小眦赤脉传睛。本病多为赤脉从两眦同起,双眼同时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以中老年患者多见。病程缠绵,但一般不影响视力。预后良好。本病类似西医学之眦睑缘结膜炎、慢性结膜炎,以睑裂部位充血者亦属于此病。

赤脉传睛

一般症状:

胆疸

病因:胆疸,中医病名。是因胆石、蛔虫、肿瘤、手术等阻压或损伤胆道,使胆汁排泄受阻,不能泄入肠道而淤积入血,溢于肌肤。以右胁下疼痛、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

胆疸

一般症状:

赤膜下垂

病因:赤膜下垂,中医病名。是指因风热壅盛所致,以黑睛上缘或四周出现赤脉密集的翳膜为主要表现的翳病类疾病。又称垂帘障、垂帘翳。多因肝肺风热,脉络壅滞,椒疮失治所致。本病双眼发病,治不及时,可发展为血翳包睛。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沙眼性角膜血管翳。

赤膜下垂

一般症状:

胃糜烂

病因:胃糜烂(Gastric Erosion)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的一种病理改变,其在各种胃部疾病中均可出现。糜烂较为表浅,一般局限于胃黏膜的上皮层,深度在1mm以内。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不适,部分患者可表现出食欲减退、腹部胀满、腹部胀痛、隐痛、嗳气、反酸、烧心或胸骨后烧灼感等。胃糜烂患者通过及时合理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胃糜烂

一般症状:大多数胃糜烂患者症状不明显,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部胀满、腹部胀痛、隐痛、嗳气、反酸、烧心或胸骨后烧灼感、食欲减退等,少数患者还会出现黑便。并发症 胃糜烂可能会导致贫血、胃溃疡等并发症。 1、贫血 如果胃糜烂长期出血,可导致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等。 2、胃溃疡 如果胃糜烂患者的致病因素持续存在,比如Hp感染、大量饮酒等,糜烂进一步损伤超过黏膜层时,可发展为溃疡。

胆石

病因:胆石,中医病名。是指因嗜食肥甘及湿浊热邪虫毒等蕴聚于胆,胆汁淤积,与邪毒凝结而成砂石。以右上腹胀闷或痛,检查发现胆道结石为主要表现的结石类疾病。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肝胆管结石。常与胆瘅或胆胀并存。

胆石

一般症状:

虫咬皮炎

病因:虫咬皮炎,是被致病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毒毛而引起的一种皮炎。较常见的致病害虫有蠓、螨、隐翅虫、刺毛虫、跳蚤、虱类、臭虫、飞蛾、蜂等。其临床特点是皮肤上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尖大小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多见于昆虫孳生的夏秋季节,好发于暴露部位。一般无全身不适,严重者可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等全身中毒症状。虫咬皮炎为西医学病名,相当于中医学的恶虫叮咬。

虫咬皮炎

一般症状:

胆胀

病因:胆胀,中医病名。是因湿热痰瘀等邪阻滞于胆,或因情志郁怒等刺激,使胆气郁滞不舒。以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痞胀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胆囊炎。

胆胀

一般症状:

丹毒

病因:丹毒,中医病名。是指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掀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内发丹毒、抱头火丹、赤游丹毒。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淋巴管炎。

丹毒

一般症状:

风水

病因:风水(wind edema),是指外界风邪刺激,脉络挛急,血瘀水停所致,以突发局限性水肿为特征的水肿类疾病。发生与外感风邪、异物刺激有关。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在数小时或1~2天后逐渐消肿,但少数遗传型患者,若不及时抢救易导致窒息而死亡。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血管神经性水肿。

风水

一般症状:本病以突发局限性水肿为特征。发病突然,无前躯症状,部分患者过去有同样发作病史。典型症状 表现为无痛性、硬而富有弹性的局限性水肿。水肿处皮肤呈苍白或蜡样,边缘无明显界限,中央部微凹,常发生于口唇、眼睑、手背。发于包皮者,包皮可肿亮如水泡,但不影响排尿。发于喉头可引起严重窒息。水肿一般于1-2日消退。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倒刺

病因:倒刺,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客于腠理,血气不和所致。以甲际后缘表皮多呈三角形剥离,触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又手足逆胪。以手指患病为常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逆剥。

倒刺

一般症状:

癫痫

病因:癫痫,中医病名。又称痫证,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临床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发过即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4-5岁以上年长儿较为多见。患儿平时可无异常,但易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者预后不良,部分患儿可有智能落后。本病西医学亦称癫痫,多数原因不明,称原发性癫痫;继发于外伤、感染、中毒、肿瘤、代谢紊乱和先天畸形者为症状性癫痫。

癫痫

一般症状:

登豆疮

病因:登豆疮,中医病名。是指因表虚里实,毒热入于营血所致的皮肤病。临床以皮肤大片潮红,出现群集性帽针头至粟粒大小脓疱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妊娠妇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疱疹样脓疱病。

登豆疮

一般症状:

血灌瞳神

病因:血灌瞳神,中医病名。见于《证治准绳》。血灌瞳神是因目内之血不循经,溢于瞳神前后所致。以视力骤降,眼前阴影飘荡,窥不进眼底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前房积血或玻璃体积血。

血灌瞳神

一般症状:

癫病

病因:癫病,中医病名。多因精神刺激,情志不畅,气郁痰结,蒙蔽神明,或因头颅损伤、脑部疾患、中毒伤神等所致,并常与先天遗传、性格特殊等因素有关。以神志错乱,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杲,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说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单纯型及偏执型。

癫病

一般症状:

病因:癣,中医病名。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征,一直是皮肤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本病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临床常见的癣病有发于头部的白秃疮、肥疮;发于手部的鹅掌风;发于足部的脚湿气;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的圆癣、紫白癜风等。本节只讨论浅在的常见皮肤真菌病,如头癣、手足癣、体癣等。

一般症状:

癫狂

病因:癫狂,中医病名。是一种精神失常疾病,系由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致痰气郁结,或痰火暴亢,使脏气不平,阴阳失调,闭塞心窍,神机逆乱。病变所属脏腑主要在心肝,与肝胆脾胃关系密切。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治以理气解郁,畅达气机为其大法;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降火豁痰以治其标。同时,移情易性不但是防病治病的需要,也是防止病……

癫狂

一般症状:

虚劳

病因:虚劳,中医病证名。是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其范围相当广泛。禀赋薄弱,劳倦过度,饮食损伤,久病失治等多种原因均会导致虚劳,其共同点是久虚不复而成劳。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虚劳的基本病机。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虚则补之”,补益是治疗虚劳的基本原则,应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并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做好……

虚劳

一般症状:

电光伤目

病因:电光伤目,中医病名。是因电光刺伤白睛、黑睛浅层所致。以眼珠红赤畏光、流泪或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损伤类疾病。其病变的轻重与紫外线的强度、照射时间的长短以及与接受紫外线的距离有关。西医学称电光性眼炎。

电光伤目

一般症状:

白驳风

病因:白驳风,中医病名。是指以皮肤出现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白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后天性限局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皮肤白斑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任何年龄,单侧或对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与周围正常皮肤的交界处有色素沉淀圈,边界清楚;亦可泛发全身。本病为慢性病程,易诊难治。本病深肤色人群较浅肤色者发病率高。中医文献中又之称为“斑白”、“斑驳”等。本病西医学也称白癜风。

白驳风

一般症状:

月经先期

病因:月经先期,中医病名。是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也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病因病机主要为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扰冲任,伤及胞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治疗以益气固冲,清热调经为基本原则。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频发。

月经先期

一般症状:

白疕

病因:白疕,中医病名。是一种以红斑、丘疹、鱗屑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红斑基础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鱗屑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男女老幼皆可罹患,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3%。初发病例季节性明显,多冬重夏轻,但部分患者可相反,数年之后则季节性不明显。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银屑病。

白疕

一般症状:

云雾移睛

病因:云雾移睛,中医病名。是指眼外观端好,唯自觉眼前似有蚊蝇或云雾样黑影飞舞飘移,甚至视物昏朦的眼病。又名蝇翅黑花、眼风黑花、飞蚊症等。可单眼或双眼发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玻璃体混浊。由玻璃体液化、变性、后脱离或眼内炎症、出血等引起。

云雾移睛

一般症状:

艾滋病

病因: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以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临床特点是HIV能特异性侵犯Th淋巴细胞(CD4+),引起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严重缺陷,导致各种机会性顽固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并对机体各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造成致命的损害。主要通过性接触及血液、血液制品和母婴传播传染。由于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号称“超级癌症”,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属于中医……

艾滋病

一般症状:

白睛青蓝

病因:白睛青蓝,中医病名。是指白睛里层深处有暗红蓝色隆起,或围绕黑睛而形成环形状,则整个白睛呈黑紫色,且疼痛、羞明、流泪、拒按的眼病,因白睛色似青蓝,故称白睛青蓝。多因肺热亢盛,肺金乘肝木,肝失条达,肝郁生热,煎熬阴血,气血瘀阻而致。本病多见于成年女性,常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缠绵数月或数年之久,易复发。最易波及黑睛及瞳神。波及黑睛则出现白膜侵睛之症;波及瞳神则有瞳神紧小、云雾移睛等症。本病与火疳性质相同……

白睛青蓝

一般症状:

痄腮

病因:痄腮,中医病名。是指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腮腺炎。

痄腮

一般症状:

白膜侵睛

病因:白膜侵睛,中医病名。是指因肺火上炎,或阴虚火旺所致,以白色翳膜自白睛侵入黑睛为主要表现的翳病类疾病。又称白膜蔽睛、白膜遮睛等。多因肺肝热毒,风湿热邪,阴虚邪恋所致。多是白睛青蓝、火疳等病后遗而成,也可与之同时存在。病变可使整黑睛均被波及,并因并发瞳神紧小等病变而致严重后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硬化性角膜炎。

白膜侵睛

一般症状:

针眼

病因:针眼病,中医病名。是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又名土疳、土疡、偷针。本病与季节、气候等无关。可单眼或双眼发病。针眼相当于西医学的睑腺炎,又称麦粒肿。

针眼

一般症状:以胞睑局部肿胀、疼痛、痒为主。一般初发多肿痒明显,中期以肿痛为主, 脓成溃破后诸症减轻,红肿渐消。病情严重时可伴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黄疸

病因:黄疸,中医病名。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本节讨论以身目黄染为主要表现的病证。黄疸常与胁痛、癥积、鼓胀等病证并见,应与之互参。黄疸病因包括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治疗以化湿邪,利小便为主。本病证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

黄疸

一般症状:

白涩症

病因:白涩症,中医病名。是指白睛不赤不肿,而以自觉眼内干涩不适,甚则视物昏朦为主症的眼病。又名干涩昏花。多为双眼发病。本病主要与西医学之干眼相类似。其他疾病如慢性结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炎等,若主症与本病相符,亦可参照辨证论治。

白涩症

一般症状:

真睛破损

病因:真睛破损,中医病名。是指眼珠为物所伤且有穿透伤口的眼病。可伴眼内异物,甚至可影响健眼,是一种严重的眼外伤。预后主要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部位、有无眼内异物有关。真睛破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交感性眼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机械性穿通性眼外伤。

真睛破损

一般症状:

胞睑外翻

病因:胞睑外翻,中医病名。指睑缘向外翻转离开眼球,睑结膜常有不同程度的暴露在外,常合并睑裂闭合不全。相当于古代中医文献中的“睥翻粘睑”、“地倾”、“残风”、“风牵睑出”、“风牵生睑”等。

胞睑外翻

一般症状:

真心痛

病因:真心痛,中医病证名。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西医学中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病可参照本章节辩证论治。

真心痛

一般症状:

胞轮振跳

病因:胞轮振跳,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侵袭,气血不和等所致。以眼睑经常不自主牵拽跳动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又名睥轮振跳。常见于成年人,上、下胞睑均可发生,但以上胞多见,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眼轮匝肌痉挛。

胞轮振跳

一般症状:不能自控的胞睑跳动,时疏时频,在过劳、久视、睡眠不足时跳动更加频繁,稍事休息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可伴颜面及口角抽搐跳动。

振胞瘀痛

病因:振胞瘀痛,中医病名。是指因眼部被钝器撞击后,瘀血内停所致;以胞睑肿胀、色青紫、瘀痛难睁为主要表现的损伤类疾病。本病西医学称眼睑挫伤。

振胞瘀痛

一般症状:

胞肉粘轮

病因:胞肉粘轮,中医病名。以胞睑与白睛粘连,甚则使眼球运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眼病。又称练睛、睑粘睛珠、睥肉粘轮。本病多并发于椒疮、粟疮、胞肉胶凝及睥急紧小诸症。

胞肉粘轮

一般症状:

脂瘤

病因:脂瘤,中医病名。是指以皮肤间出现圆形质软的肿块,溃破后可见粉渣样物溢出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又称粉瘤。常易受外邪感染而导致化脓,故又有脓瘤之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脂腺囊肿。

脂瘤

一般症状:

胞虚如球

病因:胞虚如球,中医病名。是指胞睑肿胀,皮色如常,虚软如球为主要表现的外障性眼病。又名睥虚如球(《证治准绳》),至《眼科临证笔记》称胞虚如球。又名悬球。多见于成年人,女性为多,四季均可发病,常双眼为患。本病可能为全身病的局部表现,预后与全身情况相关。本病类似西医学之眼睑非炎性水肿。

胞虚如球

一般症状:

肘痈

病因:肘痈,中医病名。是指痈疽之发于肘部者。临床特点是见肘部高肿,焮热疼痛,肘关节功能障碍。以中年或老年患者为多。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肘痈

一般症状:

胞肿如桃

病因:胞肿如桃,中医病名。是指以胞睑高肿难睁,皮肤红赤疼痛,其状如桃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眼病。又名肿胀如杯、覆杯、封塞、蚌合。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多以单眼患病,常合并有咽部其他病变。预后与其合并症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有密切关系。

胞肿如桃

一般症状:

撞击伤目

病因:撞击伤目,中医病名。是指眼部受钝力撞击但无穿破性伤口的眼病。其临床表现和预后与钝力的大小、受伤的部位等因素有关。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机械性非穿通性眼外伤。

撞击伤目

一般症状:

羊毛疔

病因:羊毛疔是一种中医病名,又称羊毛疔瘤、羊毛痧、鬼箭、箭风等,临床上以针挑拨时有羊毛丝样物质被挑出,且疹形坚硬似钉为特征,多伴有发热、头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相当于西医学的胃肠型流行性感冒、急性胃炎、急性胆绞痛等疾病。目前对于本病患者,多以针挑外治法为主,虽然可快速缓解症状,但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一般需经多次治疗,治疗过程较痛苦且容易遗留疤痕。

羊毛疔

一般症状:羊毛疔发病迅速,患者可在前心区及后背部发现皮疹,疹形坚硬似钉,病程较短者呈淡红色,病程较长者呈紫黑色,并常伴有发热、无汗、头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脘痛、腹痛、腹泻等症状。此外,当用针挑破皮疹时,则可发现羊毛样丝状物质被挑出。并发症 1、继发感染 如果挑破羊毛疔后如果不注意保持局部清洁,接触了水等物质,则可能继发细菌感染,使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 2、瘢痕 如果挑羊毛疔过程中操作不当,使皮肤损伤过重,则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的纤维发生增生,并形成瘢痕,影响到整体美观。

薄厥

病因:薄厥,中医病名。是因多种原因造成气逆血冲,瘀浊蒙塞脑髓窍络的急危证候。临床以突然剧烈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吐如射状,两眼黑矇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多见于40岁以上病人,男性多于女性。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多见。病程多短暂,西医的高血压脑病可参照本篇治疗。

薄厥

一般症状:

子晕

病因:子晕,中医病名。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子晕”,亦称“妊娠眩晕”。子晕有轻重之分,若发生在妊娠中后期,多属重证,往往伴有视物模糊、恶心欲呕、头痛等,多为子痫先兆。因此及时正确的治疗妊娠眩晕是预防子痫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子晕

一般症状:

暴风客热

病因:暴风客热,中医病名。是指外感风热,猝然发病,以白睛红赤、眵多黏稠、痒痛交作为主要特征的眼病。又名暴风、暴风客热外障,俗称暴发火眼。本病多发于春、夏、秋季,常以手帕、毛巾、水、手为传染媒介,易在公共场所蔓延,散发于学校等集体生活场所。本病多为双眼患病,突然发生,一般在发病后3-4天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1-2周痊愈,预后良好。若失于调治,则病情迁延,可演变成慢性。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暴风客热

一般症状:自觉患眼碜涩痒痛,灼热流泪,眵多黏稠。全身可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溲赤便秘等症。

子肿

病因:子肿,中医病名。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面目肿胀者称为“子肿”。亦称为“妊娠肿胀”。古人根据肿胀的部位、性质和程度不同,又有子肿、子气、皱脚、脆脚等名称。

子肿

一般症状:

暴盲

病因:暴盲,中医病名。是指眼外观端好,猝然一眼或两眼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的严重内障眼病。患眼外观虽无明显异常,但瞳内病变却多种多样,病因病机则更为复杂。由于发病急剧,应及早救治。西医学有多种眼底病可以引起暴盲的症状,最常见者如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及急性视神经炎等。

暴盲

一般症状:

紫癜

病因:紫癜,中医病名。亦称紫斑,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为其临床特征,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常伴鼻衄、齿衄,甚则呕血、便血、尿血。本病属血证范畴,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葡萄疫”、“肌衄”、“斑毒”等病证,与本病有相似之处。本病包括西医学的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发病年龄多为3-14岁,尤以学龄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春季发病较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年龄多为……

紫癜

一般症状:

崩漏

病因:崩漏,中医病名。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由于崩与漏二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为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崩漏的病因较为复杂,但可概括可为热、虚、瘀三个方面。其主要发病机理是劳伤血气,脏腑损伤,血海蓄溢失常,冲任二脉不能约制经血,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治疗以塞流、澄源、复旧为主要法则。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崩漏

一般症状:

紫癜风

病因:紫癜风,中医病名。是一种特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以紫红色的多角形扁平丘疹为典型皮损,表面有蜡样光泽,常伴有黏膜损害。好发于成年人,病程慢性。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扁平苔藓。

紫癜风

一般症状:

鼻疳

病因:鼻疳,中医病名。是指以鼻前孔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痛痒、糜烂渗液或粗糙皲裂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多见于小儿,可反复发作。西医学的鼻前庭炎、鼻前庭湿疹等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鼻疳

一般症状:

走黄

病因:走黄,中医病名。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人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病证。其临床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志昏愦等症。凡是疔疮均可发展为走黄,颜面部疔疮、烂疔尤易发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全身性外科感染。

走黄

一般症状:

鼻槁

病因:鼻槁,中医病名。是指以鼻内干燥,甚或黏膜萎缩、鼻腔宽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地域特点,以气候干燥的地区为多见。西医学的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鼻槁

一般症状:

足底疔

病因:足底疔,中医病名。是指生在足掌中心者,症状为初起如小疮或小泡,根脚坚硬,四围肿,或疼痛,或麻木,令人憎寒,头痛发热,或呕吐恶心,烦躁闷乱。相当于西医病名掌中间隙感染。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足底疔

一般症状:

鼻损伤

病因:鼻损伤,中医病名。是指鼻部遭受外力作用而致的损伤。由于外力作用及受力方式不同,损伤的程度也不同,常见的有鼻伤瘀肿、皮肉破损、鼻骨骨折、鼻伤衄血等。若伤势较重,可危及生命。

鼻损伤

一般症状:

足发背

病因:足发背,中医病名。是指发于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足背部蜂窝组织炎。

足发背

一般症状:

鼻异物

病因:鼻异物,中医病名。是指外来物体误入并滞留鼻窍导致的疾病。异物滞留鼻内,可致鼻塞、流秽臭脓血涕、头痛等症状。本病多见于小儿,成人亦可发生。

鼻异物

一般症状:

产后汗证

病因:产后汗证,中医病名。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不少妇女产后汗出较平时为多,尤以进食、活动后或睡眠时为著。此因产后气血骤虚、腠理不密所致,可在数天后营卫自调而缓解,不作病论。

产后汗证

一般症状:

鼻渊

病因:鼻渊,中医病名。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鼻科的常见、多发病之一,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西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及鼻后滴漏综合征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鼻渊

一般症状:

喘证

病因:喘证,中医病名。喘即气喘、喘息,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喘病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致喘病。喘证的辨证治疗首当分清虚实。实喘治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临床上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性……

喘证

一般症状:

鼻窒

病因:鼻窒,中医病名。是指以长期鼻塞、流涕为特征的慢性鼻病。多因脏腑虚弱,邪滞鼻窍所致。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各种年龄均可发生。西医学的慢性鼻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鼻窒

一般症状:

倒睫拳毛

病因:倒睫拳毛,中医病名。是因椒疮经久不愈,胞睑癜痕挛缩内翻所致,以睫毛倒入,内刺眼珠,畏光流泪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常并发于椒疮、睑弦赤烂、胞睑烧伤后期,单眼或双眼发病,病变常累及黑睛,严重者危害视力。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睑内翻倒睫。

倒睫拳毛

一般症状:

不寐

病因:不寐,中医病名。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不寐

一般症状:

疳证

病因:疳证,中医病名。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由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阴竭阳脱,卒然而亡。故前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病相当于西医学营养不良。

疳证

一般症状:

缠腰火丹

病因:缠腰火丹,中医病名。是由肝脾内蕴湿热,秉感邪毒所致。以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且疼痛剧烈为特征。因其多缠腰而发,故名缠腰火丹。亦有发生于胸部及颜面部者。西医的带状疱疹可参照本病治疗。

缠腰火丹

一般症状:

汗证

病因:汗证,中医病名。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小儿汗证,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结核感染,也常以多汗为主症,临证当注意鉴别,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而小儿汗多,若未能及时拭干,又易于着凉,造成呼吸道感染发病。

汗证

一般症状:

胼胝

病因:胼胝(callus)俗称“老茧”、“茧子”,是因为脚掌或手掌长期接触摩擦以后,导致局部角质角化过度、增厚所形成的。胼胝的出现多为生理性,它表面坚硬耐磨,有保护脚掌和手掌等免受摩擦损伤的作用。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严重者可出现相应部位疼痛。

胼胝

一般症状:胼胝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的角质增生斑块,呈黄色,表面坚硬,边界不清,中央厚,边缘较薄。常出现在患者手掌、脚底受压迫和摩擦的部位,尤其是骨突起部位。大多数患者无特殊明显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行走或压迫时的疼痛。并发症 本病一般无特殊并发症。

缠腰蛇丹

病因:缠腰蛇丹,中医病名。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等。指皮肤生水泡、红肿、形如串珠,多缠腰背而发,故名。

缠腰蛇丹

一般症状:

痉证

病因:痉证,中医病名。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其发病原因,外则风寒湿热之邪,内则脏腑失调、气血亏虚、痰阻血瘀而筋脉失养。治疗原则是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同时,必须辨明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切勿滥用潜镇息风之品。

痉证

一般症状:

产后恶露不绝

病因:产后恶露不绝,中医病名。是指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沥不尽者。发病机制主要为胞宫藏泻失度,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辨证应以恶露的量、色、质、气味等,并结合全身症状辨别寒热、虚实。治疗应遵循虚者补之,瘀者攻之,热者清之的原则分别施治。西医学因产后子宫复旧不全、胎盘胎膜残留、子宫内膜炎所致晚期产后出血及中期妊娠引产、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后表现为恶露不尽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产后恶露不绝

一般症状:

绝经前后诸证

病因:绝经前后诸证,中医病名。是指女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面浮肢肿、或皮肤蚁走样感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学更年期综合证。这些症候往往参差出现,轻重不一,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

绝经前后诸证

一般症状:

产后发热

病因:产后发热,中医病名。是指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低热持续,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主要病因病机有感染邪毒,正邪交争;外邪袭表,营卫不和;阴血骤虚,阳气外散;败血停滞,营卫不通。治疗以扶正祛邪、调气血、和营卫为主。西医学的产褥感染、产褥中暑、产褥期上呼吸道感染等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产后发热

一般症状:

厥证

病因:厥证,中医病名。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症状。是一种急性病证。轻者短时间内即可苏醒,重者一厥不醒,预后不良。引起厥证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其病理性质主要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厥证常见气、血、痰厥,属危急重症,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

厥证

一般症状:

产后腹痛

病因:产后腹痛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又称“儿枕痛”“儿枕腹痛”“产后腹中痛”等。孕妇分娩后,由于子宫的缩复作用,小腹呈阵阵作痛,于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属生理现象,一般不需治疗。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病辨证根据腹痛性质和程度、恶露性状及伴随症状以辨虚实。虚者补而调之,实者通而调之。西医学的产后宫缩痛及产褥感染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辨……

产后腹痛

一般症状:

淋证

病因:淋证,中医病名。是指以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疾病。根据病因和症状特点可分为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六证。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理因素为湿热。病位在肾与膀胱。多见于已婚女性。辨证时首辨淋证类别,再审证候虚实,三别标本缓急。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化学性膀胱炎,乳糜尿以及尿道综合征等。

淋证

一般症状:

产后痉病

病因:产后痉病,中医病名。是以新产后或产褥期内,产妇发生手足抽搐、项背强直,甚或口噤,角弓反张等为主要表现的产后疾病。多发于产后妇女。产后痉证为新产三病之一,可因阴血虚而发病,亦可因产创、感染邪毒而发病。感染邪毒而痉者,为产后“破伤风”,是产后危急重症之一。西医学的产后手足搐搦症、产后破伤风,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产后痉病

一般症状:

痿证

病因:痿证,中医病名。是指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证。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多由温热毒邪或湿热浸淫,耗伤肺胃津液而成。内伤多为饮食或久病劳倦等因素,损及脏腑,导致脾胃虚弱、肝肾亏损。本病以虚为本,或虚实错杂。临床虽以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瘀阻络脉等证型常见。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周期性麻痹、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等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照……

痿证

一般症状:

产后尿血

病因:产后尿血,中医病名。又名产后溺血。指产后小便色红,血随尿而出,虽尿血而排尿不痛者。

产后尿血

一般症状:

小儿汗证

病因:小儿汗证,中医病名。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结核感染,也常以多汗为主症,临证当注意鉴别,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而小儿汗多,若未能及时拭干,又易于着凉,造成呼吸道感染发病。

小儿汗证

一般症状:

产后乳汁自出

病因:产后乳汁自出病,中医病名。是指产妇在哺乳期中,乳汁不经婴儿吸吮而自然溢出者,称“乳汁自出”。亦称“漏乳”。若乳母身体健壮,气血旺盛,乳汁充沛,乳房饱满,由满而溢,或断乳之时乳汁难断而自出者,不属病态。相当于产后缺乳。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乳头溢液较复杂。若溢出乳汁为血性液,乳房有块者,应警惕乳癌。

产后乳汁自出

一般症状:

郁证

病因:郁证,中医病名。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

郁证

一般症状:

产后身痛

病因:产后身痛,中医病名。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西医学产褥期中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出现类似症状者,可与本病互参。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导致痿痹残疾。

产后身痛

一般症状:

产后小便不通

病因:产后小便不通,中医病名。是指新产后产妇发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称“产后小便不通”,又称“产后癃闭”。多发生于产后3日内,亦可发生在产褥期中,以初产妇、滞产及手术产后多见,为产后常见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产后尿潴留。若产妇经调摄6到8小时后仍未排尿,应尽早用中医中药治疗。

产后小便不通

一般症状:

乳疽

病因:乳疽,中医病名。是指由于肝气胃热蕴结所引起的痈病类疾病,以乳房深处结块微痛,皮色不变,酿脓、溃破、愈合缓慢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病于中青年女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深部脓肿。

乳疽

一般症状:

产后小便淋痛

病因:产后小便淋痛,中医病名。是指产后由于孕期胎儿对膀胱压迫的缘故,常有小便困难,点滴而下,但无涩痛感,一般不作病论,产后6到8小时多可恢复正常。若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与涩痛同时存在,则为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学的产褥期泌尿系感染。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严重患者致脾肾两虚,虚实夹杂。

产后小便淋痛

一般症状:

乳漏

病因:乳漏,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乳房部或乳晕部的脓肿溃破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其临床特点是疮口脓水淋漓,或杂有乳汁或豆腐渣样分泌物,经久不愈。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名乳房瘘管和窦道基本相同。

乳漏

一般症状:

下焦湿热

病因:下焦湿热(dampness-heat in lower jiao)是指湿热侵及下焦大肠或膀胱而出现的一种病症。临床以大小便不通或排出不畅为主要特征表现。其发生多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可出现神识昏迷等表现,预后不良。

下焦湿热

一般症状:下焦湿热以水液代谢障碍和饮食传化失常为主要表现,以大小便不通或排出不畅为主要临床特征。具体表现根据病变的发生部位不同而各有其特点。典型症状 1、病变在膀胱,以小便不通,口渴但饮水不多为主要表现。 2、病变在大肠,以大便不通,小腹坚硬胀满,拒按为主要表现。 3、若湿浊上蒙心窍,可出现头胀,头脑不清楚,甚至神志不清等表现。伴随症状 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资料。

产后小便频数

病因:产后小便频数,中医病名。指产后尿意频数,小便次数增多,日夜数十次者。相当于西医的产后尿失禁。

产后小便频数

一般症状:

狗咬伤

病因:狗咬伤,中医病名。是被狗咬伤,局部出现咬伤瘀点,周围红肿疼痛,甚至烦躁,怕风,恐水,畏光,痉挛抽搐,终至瘫痪而危及生命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与西医病名相同。本病早期诊断,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严重者,可致瘫痪而危及生命。

狗咬伤

一般症状:

产后小便失禁

病因:产后小便失禁,中医病名。多因肺肾气虚,膀胧失约,或因产时损伤膀胧所致。以产后小便不能自制,或睡中自遗为主要表现的产后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产后尿失禁。

产后小便失禁

一般症状:

肛门湿疡

病因:肛门湿疡,中医病名。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以肛门部皮肤起丘疹、瘙痒、渗液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名肛门顽湿。西医称为肛门湿疹。本病若早期诊断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转为慢性者,病程一般较长,常延久不愈,反复发作。

肛门湿疡

一般症状:

产后胁痛

病因:产后胁痛,中医病名。指孕妇分娩后,出现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产后胁痛

一般症状:

蜈蚣咬伤

病因:蜈蚣咬伤,中医病名。是指被蜈蚣螫伤,毒汁注入皮肤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局部出现咬伤瘀点,周围红肿疼痛,甚或伴全身症状为临床表现。该虫中国均有分布,以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地区较多。与西医病名相同。本病若及时治疗和处理,病情较轻者,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严重患者可导致休克,昏迷,抽搐,心脏和呼吸麻痹等,可致死亡。

蜈蚣咬伤

一般症状:

产后眩晕

病因:产后眩晕,中医病名。是指分娩以后,出现突然头晕眼花,不能坐起,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或痰涌气急,甚则神识昏迷等一系列症状的病证。《金匮要略》称“郁冒”又后世称“血晕”“血运”、“血厥”。为产后危证之一,如不及时抢救,易致暴脱。可与西医“羊水栓塞”互参。

产后眩晕

一般症状:

蝎蜇伤

病因:蝎蛰伤,中医病名。是指被蝎子尾部螫伤,毒液注入人体所致。局部疼痛,甚或伴寒热、呕恶、抽搐等全身症状的中毒性疾病。该虫在中国分布较广,以陕西、甘肃、宁夏较多。喜栖于岩隙与墙缝中,雨天常潜出,藏于靴、鞋、衣服内,夜出活动。与西医病名相同。本病若及时治疗和处理,病情较轻者,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严重患者可导致休克,昏迷,抽搐,心脏和呼吸麻痹等,可致死亡。

蝎蜇伤

一般症状:

皮肤饥渴症

病因:皮肤饥渴症目前尚无确切的描述。目前认为是强烈渴望与他人有皮肤接触的状态。皮肤饥渴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皮肤接触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对安全感、亲密关系的渴望有关。皮肤饥渴症可能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身体的需求未满足的状态。在不伴随其他异常表现、不影响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本病通常无需进行特殊的治疗,通过适当的接触满足自身需求即可。

皮肤饥渴症

一般症状:皮肤饥渴症患者可能会强烈的渴望与他人有皮肤接触或是被他人抚摸,自身可能有不安全感、自卑、孤独等感受。当患者得到拥抱等皮肤接触后,症状可能有所缓解。皮肤饥渴症的症状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并发症 如果患者的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自卑等不良情绪无法缓解,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其他精神疾病,但皮肤饥渴症具体会引起哪些并发症目前尚无一致结论。

产后血崩

病因:产后血崩,中医病名。指产妇分娩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又称为“产后暴崩”,“产后崩中”。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昏厥欲脱,神志危机产妇的生命,故为急危重症之一。相当于西医学的产后出血。

产后血崩

一般症状:

悬珠痔

病因:悬珠痣,中医病名。因湿热下注,或长期秽毒刺激,气血瘀滞而成。以肛乳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有排便不畅或下坠感、里急后重感,或见痔核脱出肛外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西医则称为肛乳头纤维瘤。

悬珠痔

一般症状:

产后血劳

病因:产后血劳,中医病名。是指因产时或产后阴血暴亡,导致日后月经停闭,性欲丧失,生殖器官萎缩,伴表情淡漠、容颜憔悴、毛发枯黄脱落、形寒怕冷、乍起乍卧、虚乏劳倦等一系列虚羸证候者,称“产后血劳”。相当于西医学的席汗综合症。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严重者可致残疾。

产后血劳

一般症状:

肺痈

病因:肺痈,中医病证名。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根据肺痈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肺脓肿基本相同。其他如化脓性肺炎、肺坏疽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感染而表现肺痈证候者,亦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本病由感受外邪,内犯于肺,或痰热素盛,蒸灼肺脏,以致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

肺痈

一般症状: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产后血晕

病因:产后血晕,中医病名。是指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昏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西医中没与之相对应的病名,但临床中因产后出血引起的虚脱、休克或羊水栓塞等病,可与本病互参。是产后危急重症之—,若救治不及时,往往危及产妇生命,或因气血虚衰而变生他疾。

产后血晕

一般症状:

血证

病因:血证,中医病证名。是以血液不循常道,溢于体外为共同特点。随出血部位的不同,常见的血证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多种。外感、内伤的多种病因均会导致血证。其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薰灼及气血不摄两大类。治疗血证主要应掌握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基本原则。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血证

一般症状:

产后腰痛

病因:产后腰痛,中医病名。是指产后以腰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可表现为腰部的一侧或两侧,可腰痛而牵及腿痛。由于产后腰痛的病因和治疗与内科杂症腰痛不同,故列专篇论述。

产后腰痛

一般症状:

暴喘

病因:暴喘,中医病名。是指因温热邪毒、外伤、产褥期或厥脱重症等致肺气雍痹或肺气衰败而卒发的呼吸急促和窘迫症。病性以邪实壅肺为主。病位在肺,与大肠、心、肾关系密切。与现代医学的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近。

暴喘

一般症状:

产后自汗、盗汗

病因:产后自汗、盗汗,中医病名。包括产后自汗和产后盗汗两种。产妇于产后出现涔涔汗出,持续不止者,称为产后自汗;若寐中汗出湿衣,醒来即止者,称为产后盗汗。自汗、盗汗均是在产褥期内汗出过多,日久不止为特点,统称之产后汗证。气虚、阴虚为本病主因。多由素体虚弱,产后耗气伤血,气虚腠理不密;或阴血骤虚,阳气外越,迫津外泄而致。治疗气虚者,治以益气固表,和营止汗;阴虚者,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敛汗。

产后自汗、盗汗

一般症状:

肺胀

病因:肺胀,中医病证名。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根据肺胀的临床证候特点,与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相类似,肺性脑病则常见于肺胀的危重变证,可参考本篇内容进……

肺胀

一般症状:

肠痹

病因:肠痹,中医病名。多因腹部手术后,或因肠道、腹部的病变,或是全身疾患、瘫痪等的影响,使肠体麻痹,气机不通所致。以腹胀如鼓,腹痛,呕吐,便秘,无肠鸣、矢气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内脏痹病类病证,称为肠痹。本病多指西医所说麻痹性、功能性肠梗阻。本病预后与原发病变有关,经积极治疗,多能缓解,部分病例预后欠佳。

肠痹

一般症状:

鼻衄

病因:鼻衄,中医病名。是指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可由鼻部损伤而引起,亦可因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本节重点讨论后者所引起的鼻衄,前者可参考鼻损伤。

鼻衄

一般症状:

赤虫病

病因:赤虫病,中医病名。九虫病之一。是指因吞食粘有赤虫(姜片虫)幼虫的水生植物后,赤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致气机阻滞,脾失健运。以大便检查有姜片虫卵,一般表现有腹痛腹泻,面黄体瘦,甚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姜片虫病。赤虫太多,可阻塞肠道,引起肠结。

赤虫病

一般症状:

子痫

病因:子痫,中医病名。是指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至昏迷不醒者,又称子冒、妊娠痫证。根据发病时间不同,若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前,称产前子痫;若发生在新产后,称产后子痫。临床以产前子痫多见。子痫是产科的危、急、重症,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

子痫

一般症状: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时期,或分娩后,忽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搞,角弓反张,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或者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出现抽搐昏迷症状为子痫。

胃阴不足

病因:胃阴不足,是指胃中津液不足,阴不制阳,胃肠濡润功能失常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以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心烦,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主要特征。发生与外感热邪、情志失调、脾胃素虚等有关,本病经及时药物治疗和调养,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治疗及时,迁延日久,可发展为气阴两伤,或胃络瘀阻,或肺胃阴虚等变证。

胃阴不足

一般症状:本病以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燥,心烦,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主要特征。以胃病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典型症状 1、胃病常见症状 胃中津液有滋润胃腑,促进胃气向下运动,帮助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胃津不足,滋润作用减退,可出现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咽干燥,大便干结。 2、阴虚证 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的征象。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赤带抱轮

病因:赤带抱轮,中医病名。指瞳神周围血丝如带状环绕的疾病。属外障类疾病。症见白睛表层生圆形小疱如玉粒,周围绕以赤脉。多因燥热伤阴,肺失肃降所致。常见于瞳神、黑睛以及白睛深层疾病。

赤带抱轮

一般症状:

子嗽

病因:子嗽,中医病名。是指妊娠期间,咳嗽不已,亦称妊娠咳嗽。本病的发生与发展与妊娠期特殊生理有关。若咳嗽剧烈或久咳不愈,可损伤胎气,导致堕胎、小产。

子嗽

一般症状:

初生不乳

病因:初生不乳,中医病名。是指婴儿出生后,哺乳时不吮乳的一种病证。因吮乳是婴儿的先天本能,是生机的表现,一般在出生后6-8小时即可吮乳,故而出生后不乳则为生机不振,病势危重的表现。

初生不乳

一般症状:

子满

病因:子满,中医病名。是指妊娠5-6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又称为胎水肿满。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羊水过多。 ……

子满

一般症状:

初生不啼

病因:初生不啼,中医病名。婴儿娩出后1至2分钟不能啼哭,或呼吸不利称为初生不啼。多由难产,或寒气内迫,导致小儿气闭,不能啼哭,甚至气绝而闷死。其症轻者,唇口青紫,呼吸微弱;重者,颜面苍白,手足发冷,呼吸极微。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新生儿窒息。

初生不啼

一般症状: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病因: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MBD),是儿童时期一种较常见的行为异常性疾患。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为临床特征。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好发年龄6-14岁,本病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儿到青春期逐渐好转而痊愈。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一般症状:

初生儿喘促

病因:初生儿喘促,中医病名。指以婴儿不乳或口吐白沫、喘憋、紫绀等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因出生后感受外邪,或吸入秽毒等,使肺气郁闭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新生儿肺炎。

初生儿喘促

一般症状:

白睛溢血

病因:白睛溢血,中医病名。是指白睛血络破裂,血溢于白睛外膜之下,呈一片鲜红色,界限分明的眼疾。又称为色似胭脂症。在白睛上可见大小不等之鲜红色点状、片状出血,边界清楚。自觉症状不明显,多为他人发现。一般1-2周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结膜下出血。

白睛溢血

一般症状:无明显不适感,多为他人发现。

初生儿大便不通

病因:初生儿大便不通,中医病名。是指婴儿出生2天无粪便排出的一种病证。一般婴儿生后24小时内,应有黑绿色粘稠无臭味的“胎粪”排出,2至3天内逐渐转变为黄色质软有酸臭味的婴儿便,每日2至4次均属正常。如出生后2天内无粪便排出,称为初生大便不通。本病类似于西医学所说胎粪性肠梗阻、胎粪性便秘、新生儿肛门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等。

初生儿大便不通

一般症状:

圆翳内障

病因:圆翳内障,中医病名。是指晶珠混浊,视力缓降,渐至失明的慢性眼病。因最终在瞳神之中出现圆形银白色或棕褐色的翳障,故《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之为圆翳内障。多见于老年人。常两眼发病,但有先后发生或轻重程度不同之别。历代眼科文献所载与本病类同者计十余种之多,如浮翳、沉翳、滑翳、枣花翳、黄心白翳、如银内障等。其名虽异,实则均为晶珠混浊,只是病变之阶段、程度、部位、颜色有所差别而已。本病翳定障老时,经手术治疗可以……

圆翳内障

一般症状:视物模糊,或视近尚明而视远模糊,或眼前可见固定不动的黑影,或视一为二,或可有虹视等。

初生儿腹泻

病因:初生儿腹泻,中医病名。因脾胃嫰弱,感受外邪,脾胃受纳运化失调所致。以婴儿出现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一般预后良好,但若病情严重或治不及时,可发生伤阴、伤阳之重证,甚则产生危候。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婴幼儿腹泻。

初生儿腹泻

一般症状:

胞生痰核

病因:胞生痰核,中医病名。是指胞睑内起核性硬结,逐渐长大而不红不痛的慢性外障眼病。本病为眼科常见病,上胞、下睑均可发生,其病程长、发展缓慢,儿童与成人均可患病,但以青少年较为多见。相当于西医学之霰粒肿。

胞生痰核

一般症状:硬核小者自觉症状不明显;硬核较大者胞睑可有重坠感;如硬核从睑内面溃破,睑内生肉芽,可有摩擦感。

初生小便不通

病因:初生小便不通,中医病名。是指婴儿出生两天后,仍无小便的疾病,俗称初生儿不小便。除尿道畸形等先天疾患外,大多由胎热蕴结膀胱,或胎禀不足,膀胱气化不行引起。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新生儿无尿。

初生小便不通

一般症状:

病因:疣,中医病名。疣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生于手指、手背、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皮损中央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本病西医亦称疣,一般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

一般症状:

唇疔

病因:唇疔,中医病名。是指疔生唇上,症见初起如粟如芥,形小根深,周围有红肿根盘,自觉麻木痒痛,伴壮热烦渴、二便不利。多由脾胃二经火毒上冲所致。

唇疔

一般症状:

失音

病因:失音,中医病名。是指以声音嘶哑,甚则不能发出声音为特征的病证。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壅遏肺气,或痰湿水瘀停滞声道,使声道失于宣畅,或五脏精气亏耗,声道失于滋润所致。西医学中急性喉炎、慢性喉炎、急性会厌炎、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喉脓肿、喉水肿、喉白喉、喉头结核、声带创伤、声带结节、声带息肉、癔病性失音以及其它疾病兼有失音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失音

一般症状:

唇风

病因:唇风,中医病名。是以口唇红肿、痒痛、破裂流水、干燥脱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以下唇较为多见。西医学的慢性唇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唇风

一般症状:

油风

病因:油风,中医病名。是因血热风燥、气血两虚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以头发突然成片迅速脱落,脱发区皮肤光滑,边缘的头发松动,很易拔出为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相当于西医的斑秃。本病若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患者痊愈后易反复发作。

油风

一般症状:

唇菌

病因:唇菌,中医病名。是因痰浊邪毒凝聚于唇,逐渐恶变而成。以口唇肿起,皮白皱裂形如蚕茧,溃烂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癌病类疾病。该病多见于西医学所指唇部恶性肿瘤。

唇菌

一般症状:

痹证

病因:痹证,中医病证名。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其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为引发本病的外在条件。风、寒、湿、热、痰、淤等邪气滞留机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临床辨证应根据热象之有无,首先辨清风寒湿痹与热痹。其治疗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和舒经通络。本病预后与感邪的轻重、患者体质的强弱、治疗是否及时以及病后颐养等因……

痹证

一般症状:

唇湿

病因:唇湿,中医病名。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所致,以唇红部红斑脱屑、干燥皲裂,微感灼痛,脱屑后见鲜红肉面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剥脱性唇炎。

唇湿

一般症状:

阴冷

病因:阴冷,中医病名。是指妇人外阴及阴中寒冷,甚则冷及小腹尻股之间,性欲淡漠者。《金匮要略》又称为“阴寒”。相当于西医学的“性感异常”,为女性激素水平低下所致,可引起不孕。本病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可致不孕。

阴冷

一般症状:

唇疹

病因:唇疹,中医症名,指发生在上下唇或口角的细小疮疹。可由胃脾火盛、胃肠湿热化火、感受外邪疱疹病毒所致。相当于西医唇部单纯疱疹。

唇疹

一般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

病因: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部分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临床可见心悸、胸闷、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肢冷、多汗等症。常继发于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腹泻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之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少数可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则猝死,也有的迁延不愈而形成顽固性心律失常。本病多见于3-10岁儿童,一年四季皆有发病。古代医籍中无本病专门记载,根据本病的主要临……

病毒性心肌炎

一般症状:

皴裂疮

病因:皴裂疮,中医病名,是发生于手足部的皮肤干燥粗糙,继而出现长短不一裂口的一种病症。多发于冬季,常见于成年人及体力劳动者,因收租肌肤发生枯裂、疼痛,常影响劳动生产。

皴裂疮

一般症状:

异位妊娠

病因:异位妊娠,是指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亦称“宫外孕”。但两者含义稍有不同,宫外孕指子宫以外的妊娠,如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异位妊娠指孕卵位于正常着床部位之外的妊娠,还可包括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因此异位妊娠含义更广。中医古籍中没有异位妊娠的病名,但在妊娠腹痛、停经腹痛、少腹瘀血、经漏、妊娠下血及癥瘕等病证中有类似症状的描述。

异位妊娠

一般症状:

大瘕泄

病因:大瘕泄,中医病名。是指因情志刺激,饮食失调,湿热内蕴等,使大肠气机阻滞,络脉受损,传导失常久之脾肾亏虚所致。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中夹有粘液脓血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大瘕泄

一般症状:

遗精

病因:遗精,中医病名。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证。又称为精自下、失精。多因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恣情纵欲等所致。基本病机为肾失封藏,精关不固。病变脏腑责之肾、心、肝、脾。临床辨证应分清虚实、或虚实夹杂。实证以清泄为主,虚证用补涩为要,虚实夹杂者,应虚实兼顾。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前列腺炎,精囊炎,或包皮过长,包茎等疾患造成的遗精。

遗精

一般症状:

大脚风

病因:大脚风,中医病名。是指多因风湿热邪留恋,气血阻塞不通所致。以下肢皮肤紧张发亮,按之有压痕,继而皮厚、粗糙,下肢增粗变硬、状如象皮为主要表现的肿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丝虫病感染所引起的下肢淋巴水肿。

大脚风

一般症状:

肠痈

病因:肠痈,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本病的临床特点是腹痛起始于胃脘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伴发热、恶心、呕吐,右下腹持续性疼痛并拒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阑尾炎。本病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伴有肠梗阻、肠套叠、胆石症、腹痛、肠伤寒穿孔。

肠痈

一般症状:

肾阳虚

病因:肾阳虚(deficiency of kidney yang),又称为命门火衰,是肾脏阳气不足,推动激发脏腑的各种生理机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促进精血津液化生和运行输布功能减弱,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临床常见腰膝酸软冷痛,或男性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大便久泄不止,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黎明前腹痛腹泻,面色淡白或晦暗,怕冷,肢体不温,精神萎靡,小便清长或夜尿多等症状,多由素体阳虚,久病……

肾阳虚

一般症状:肾脏病变以人体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呼吸功能减退,脑、骨、发、耳及二便功能异常为主。肾阳虚具有肾脏病的常见症状和阳虚的表现。典型症状 1、生长、发育、生殖机能 男性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性欲减退。 2、脑、髓骨、发、耳 面色淡白无华或晦暗,怕冷,肢体不温,下肢尤为明显,腰膝酸软,冷痛,精神萎靡。 3、二便功能 大便久泄不止,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或黎明前腹痛腹泻,小便清长,排尿次数增多,或夜尿增多。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胆癌

病因:胆癌,中医病名。是指因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胆腑慢性病变等所致的,以右上腹痛、黄疸、胆囊肿硬等为主要表现,发生于胆的癌病类疾病。本病即西医所说的胆道恶性肿瘤,包括胆囊癌、胆囊肉瘤、胆总管癌等。预后不良。

胆癌

一般症状:

噎膈

病因:噎嗝,中医病证名。是以吞咽困难,甚则食而复出为主要表现。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时当以分本虚与标实之别。治疗上,应根据具体病情立法遣方,并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情绪,少思静养,避免不良刺激,禁食辛辣刺激食品等。

噎膈

一般症状:

胆瘅

病因:胆瘅,中医病名。是因湿热邪毒壅积于胆,胆汁及气血瘀滞而化热。以右上腹痛,呕吐,发热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瘅(热)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胆囊炎。胆瘅常合并有胆石。少数病重者可伴胆囊穿孔,发为脂膜瘅(急性腹膜炎)等病。

胆瘅

一般症状:

赤脉传睛

病因:赤脉传睛,中医病名。是指红丝赤脉起自两眦,逐渐向白睛、黑睛侵犯的外障眼病。源于大眦者,称为大眦脉传睛;源于小眦者,名为小眦赤脉传睛。本病多为赤脉从两眦同起,双眼同时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以中老年患者多见。病程缠绵,但一般不影响视力。预后良好。本病类似西医学之眦睑缘结膜炎、慢性结膜炎,以睑裂部位充血者亦属于此病。

赤脉传睛

一般症状:

胆疸

病因:胆疸,中医病名。是因胆石、蛔虫、肿瘤、手术等阻压或损伤胆道,使胆汁排泄受阻,不能泄入肠道而淤积入血,溢于肌肤。以右胁下疼痛、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

胆疸

一般症状:

赤膜下垂

病因:赤膜下垂,中医病名。是指因风热壅盛所致,以黑睛上缘或四周出现赤脉密集的翳膜为主要表现的翳病类疾病。又称垂帘障、垂帘翳。多因肝肺风热,脉络壅滞,椒疮失治所致。本病双眼发病,治不及时,可发展为血翳包睛。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沙眼性角膜血管翳。

赤膜下垂

一般症状:

胃糜烂

病因:胃糜烂(Gastric Erosion)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的一种病理改变,其在各种胃部疾病中均可出现。糜烂较为表浅,一般局限于胃黏膜的上皮层,深度在1mm以内。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不适,部分患者可表现出食欲减退、腹部胀满、腹部胀痛、隐痛、嗳气、反酸、烧心或胸骨后烧灼感等。胃糜烂患者通过及时合理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胃糜烂

一般症状:大多数胃糜烂患者症状不明显,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部胀满、腹部胀痛、隐痛、嗳气、反酸、烧心或胸骨后烧灼感、食欲减退等,少数患者还会出现黑便。并发症 胃糜烂可能会导致贫血、胃溃疡等并发症。 1、贫血 如果胃糜烂长期出血,可导致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等。 2、胃溃疡 如果胃糜烂患者的致病因素持续存在,比如Hp感染、大量饮酒等,糜烂进一步损伤超过黏膜层时,可发展为溃疡。

胆石

病因:胆石,中医病名。是指因嗜食肥甘及湿浊热邪虫毒等蕴聚于胆,胆汁淤积,与邪毒凝结而成砂石。以右上腹胀闷或痛,检查发现胆道结石为主要表现的结石类疾病。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肝胆管结石。常与胆瘅或胆胀并存。

胆石

一般症状:

虫咬皮炎

病因:虫咬皮炎,是被致病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毒毛而引起的一种皮炎。较常见的致病害虫有蠓、螨、隐翅虫、刺毛虫、跳蚤、虱类、臭虫、飞蛾、蜂等。其临床特点是皮肤上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尖大小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多见于昆虫孳生的夏秋季节,好发于暴露部位。一般无全身不适,严重者可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等全身中毒症状。虫咬皮炎为西医学病名,相当于中医学的恶虫叮咬。

虫咬皮炎

一般症状:

胆胀

病因:胆胀,中医病名。是因湿热痰瘀等邪阻滞于胆,或因情志郁怒等刺激,使胆气郁滞不舒。以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痞胀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胆囊炎。

胆胀

一般症状:

丹毒

病因:丹毒,中医病名。是指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掀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内发丹毒、抱头火丹、赤游丹毒。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淋巴管炎。

丹毒

一般症状:

风水

病因:风水(wind edema),是指外界风邪刺激,脉络挛急,血瘀水停所致,以突发局限性水肿为特征的水肿类疾病。发生与外感风邪、异物刺激有关。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在数小时或1~2天后逐渐消肿,但少数遗传型患者,若不及时抢救易导致窒息而死亡。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血管神经性水肿。

风水

一般症状:本病以突发局限性水肿为特征。发病突然,无前躯症状,部分患者过去有同样发作病史。典型症状 表现为无痛性、硬而富有弹性的局限性水肿。水肿处皮肤呈苍白或蜡样,边缘无明显界限,中央部微凹,常发生于口唇、眼睑、手背。发于包皮者,包皮可肿亮如水泡,但不影响排尿。发于喉头可引起严重窒息。水肿一般于1-2日消退。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倒刺

病因:倒刺,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客于腠理,血气不和所致。以甲际后缘表皮多呈三角形剥离,触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又手足逆胪。以手指患病为常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逆剥。

倒刺

一般症状:

癫痫

病因:癫痫,中医病名。又称痫证,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临床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发过即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4-5岁以上年长儿较为多见。患儿平时可无异常,但易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者预后不良,部分患儿可有智能落后。本病西医学亦称癫痫,多数原因不明,称原发性癫痫;继发于外伤、感染、中毒、肿瘤、代谢紊乱和先天畸形者为症状性癫痫。

癫痫

一般症状:

登豆疮

病因:登豆疮,中医病名。是指因表虚里实,毒热入于营血所致的皮肤病。临床以皮肤大片潮红,出现群集性帽针头至粟粒大小脓疱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妊娠妇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疱疹样脓疱病。

登豆疮

一般症状:

血灌瞳神

病因:血灌瞳神,中医病名。见于《证治准绳》。血灌瞳神是因目内之血不循经,溢于瞳神前后所致。以视力骤降,眼前阴影飘荡,窥不进眼底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前房积血或玻璃体积血。

血灌瞳神

一般症状:

癫病

病因:癫病,中医病名。多因精神刺激,情志不畅,气郁痰结,蒙蔽神明,或因头颅损伤、脑部疾患、中毒伤神等所致,并常与先天遗传、性格特殊等因素有关。以神志错乱,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杲,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说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单纯型及偏执型。

癫病

一般症状:

病因:癣,中医病名。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征,一直是皮肤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本病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临床常见的癣病有发于头部的白秃疮、肥疮;发于手部的鹅掌风;发于足部的脚湿气;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的圆癣、紫白癜风等。本节只讨论浅在的常见皮肤真菌病,如头癣、手足癣、体癣等。

一般症状:

癫狂

病因:癫狂,中医病名。是一种精神失常疾病,系由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致痰气郁结,或痰火暴亢,使脏气不平,阴阳失调,闭塞心窍,神机逆乱。病变所属脏腑主要在心肝,与肝胆脾胃关系密切。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治以理气解郁,畅达气机为其大法;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降火豁痰以治其标。同时,移情易性不但是防病治病的需要,也是防止病……

癫狂

一般症状:

虚劳

病因:虚劳,中医病证名。是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其范围相当广泛。禀赋薄弱,劳倦过度,饮食损伤,久病失治等多种原因均会导致虚劳,其共同点是久虚不复而成劳。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虚劳的基本病机。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虚则补之”,补益是治疗虚劳的基本原则,应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并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做好……

虚劳

一般症状:

电光伤目

病因:电光伤目,中医病名。是因电光刺伤白睛、黑睛浅层所致。以眼珠红赤畏光、流泪或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损伤类疾病。其病变的轻重与紫外线的强度、照射时间的长短以及与接受紫外线的距离有关。西医学称电光性眼炎。

电光伤目

一般症状:

上一页 下一页

有问题?要反馈?

联系我们并且提交反馈,我们会悉心听取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