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恶阻

病因:妊娠恶阻,中医病名。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本病是妊娠早期常见的病证之一,以恶心呕吐,头重眩晕,厌食为特点。治疗及时,护理得法,多数患者可迅速康复,预后大多良好。若仅见恶心择食,偶有吐涎等,不作病论。西医学妊娠剧吐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妊娠恶阻

一般症状:

乳癖

病因:乳癖,中医病名。是指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多因肝气郁结、气血瘀滞所致。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增生病。

乳癖

一般症状:

堕胎、小产

病因:堕胎、小产,中医病名。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为“小产”,亦称“半产”。也有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堕胎、小产多由胎漏、胎动不安发展而来,也可直接发生堕胎、小产者,均以自然殒堕、势有难留为特点,更由于两者病因、治则、转归、预后等基本相同,故一并论述。西医学的早期流产、晚期流产,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堕胎、小产为自发性……

堕胎、小产

一般症状:

乳头破碎

病因:乳头破碎,中医病名。是指因肝火或湿热蕴结于乳头、乳蒂及乳晕部所致,以乳头破碎,或乳晕裂开,疼痛,揩之出血或流黄色粘液,哺乳痛甚为主要表现的乳房类疾病。多见于初产妇。本病若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较重,易反复发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头皲裂。

乳头破碎

一般症状:

暴泻

病因:暴泻,中医病名。是以突然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甚或抽搐、厥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又称“暴注”、“注下”、“洞泄”等。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多见。西医学的急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食物中毒等病可参照本节内容进行治疗。

暴泻

一般症状:

奔豚

病因:奔豚(kidney amassment),是指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所引起的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发生与暴受惊恐、先天不足等有关。一般来说,病情较轻,治疗及时,预后较好。如果病情较重,治疗护理不当,会并发脏燥、惊证、恐证等。常见于西医学胃肠神经官能症。

奔豚

一般症状:本病以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女性患者,病程可长可短,发作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典型症状 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至咽喉,如豚奔跑,惊恐不安,胸闷气憋,发作后恢复如常,伴有紧张、恐惧、焦急等情绪变化。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乳痈

病因:乳痈,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乳房部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产后1个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发生于哺乳期的称外吹乳痈,占到全部乳痈病例的90%以上;发生于妊娠期的称内吹乳痈;不论男女老幼,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称为不乳儿乳痈,临床少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乳痈

一般症状:

黄体破裂

病因:黄体破裂(rupture of corpus luteum)是妇科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患者多因突发下腹部疼痛而就诊,黄体破裂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腹腔内出血,若出血较多而未及时处理时可因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黄体破裂

一般症状:黄体破裂常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一般在月经后半周期,常有性交、外伤等诱因。临床表现在每个人可能有所不同。一旦破裂,有的可能仅有突然的但很轻微的一侧下腹疼痛,而严重者,则为突发剧烈难忍腹痛,伴恶心、呕吐、尿频、肛门坠胀等,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为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血压下降、四肢冰冷等。少数患者可伴有阴道出血。并发症 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软疖

病因:软疖,中医病名。是指疖初起无头者,其临床特点为结块无头而红肿疼痛,肿势高突,3-5天成脓,化脓时软而波动,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容易反复发作。

软疖

一般症状:

膻中疽

病因:膻中疽,中医病名。是指疽之发于膻中穴者,亦名膻中发疽、膻中发。症见患处肿块初起如粟大小,色紫坚硬,逐渐焮红肿痛,并见有恶寒壮热等症。本病相当于西医病名痈。一般预后良好。

膻中疽

一般症状:

吐血

病因:吐血,中医病名,是血从胃中经口吐出或呕出,血色多黯红,多夹有食物残渣,并常伴胁胀闷疼痛的病证。多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脉络瘀滞,逆乘于胃阳络损伤所致。亦有部分因中气虚寒、血失统摄而致吐血。吐血又称呕血,古代曾将有声者称为呕血,无声者称为叶血。但实际上吐血与呕血不易区别,故一般统称为吐血。本病见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等上消化道的急性出血等疾病。

吐血

一般症状:

伤风鼻塞

病因:伤风鼻塞,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侵袭所致的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病。俗称“伤风”。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季和冬春之交多发。西医学的急性鼻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伤风鼻塞

一般症状:

热厥

病因:热厥,中医病名。是指因热邪内闭,内外阴阳格拒所致。是以四肢厥逆,胸腹灼热,脉沉伏有力为主要表现的厥逆类疾病。又名阳厥,属厥证之一。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热厥

一般症状:初期发热头痛,口渴心烦,随热势更甚出现四肢厥冷,或寒战,但欲去衣,胸腹灼热,渴喜冷饮,烦躁不得眠,小便赤涩,大便燥结,甚或神昏谵语,狂躁不安,舌苔干黄或焦黄起刺,脉沉按之有力。

上胞下垂

病因:上胞下垂,中医病名。是指因脾虚气弱,血虚不能养筋,或风邪中络所致。以上睑提举无力或眼不能自然睁开,眼裂变窄,甚至遮盖瞳神,影响瞻视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又称睢目、侵风、眼睑垂缓、胞垂,严重者称睑废。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有先天与后天之分。相当于西医学的上睑下垂,常因提上睑肌或支配提上睑肌的动眼神经分支病变、重症肌无力、先天异常、机械性开睑障碍所致者。

上胞下垂

一般症状:上胞垂下,影响视瞻。属先天者自幼罹患,视瞻时需昂首皱额,甚至以手提起上胞方能视物;属后天者晨起或休息后减轻,午后或劳累后加重,或视一为二、目偏视等。

寒厥

病因:寒厥,中医病名。因阴寒内盛,卫阳亦虚,内外皆寒所致。是以恶寒、四肢冷过肘膝为主要表现的厥逆类疾病。又名阴厥,属厥证的一种。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寒厥

一般症状:患者平素畏寒,受凉后即恶寒甚,脉微细,手足厥冷,甚至冷过肘膝,昏沉欲睡,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发病急骤者,亦可见昏迷僵直、面青身冷、腹痛吐泻等症。亦有不感寒而见手足清冷、阳痿早泄、少腹冷者。

脾胃虚寒

病因:脾胃虚寒(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又称脾胃阳虚,是指脾胃阳气不足,阳虚阴盛,导致虚寒内生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这可能是由于脾胃气虚未及时治疗、嗜食生冷、过用苦寒、肾阳不足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于胃痛、呕吐、腹泻、产后呃逆等多种疾病中。

脾胃虚寒

一般症状:脾胃虚寒的症状主要包括腹胀、进食量减少、胃脘和腹部出现冷痛且得温、按压后会有所缓解、怕冷、四肢发凉、大便稀软不成形、小便不畅、呕吐清水或者夹有不消化食物、四肢沉重乏力等。此外,女性患者还会表现为白带清稀、量增多。患者的舌脉特征为,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少腹疽

病因:少腹疽,中医病名。是指生于少腹部的痈疽。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相当于西医病名痈。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少腹疽

一般症状:

气鼓

病因:气鼓,中医病名,指因气机郁滞所致的鼓胀,临床以胸腹胀大,腹皮绷急,叩之有声为特征。又名气胀,是鼓胀病之一。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

气鼓

一般症状:临床以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为表现。

蛇腹疔

病因:蛇腹疔,中医病名。指疔疮发生于手指中节掌面者,亦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症见患处肿如鱼肚,色赤疼痛。相当于西医病名化脓性腱鞘炎。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蛇腹疔

一般症状:

血鼓

病因:血鼓,中医病名,属鼓胀病的一种。多因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所致,症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可见于门脉性肝硬变,血吸虫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内肿瘤并发腹水等病症。

血鼓

一般症状:

蛇头疔

病因:蛇头疔,中医病名。是指发于手指末端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肿胀形如蛇头,叫蛇头疔;生于手指螺纹处的,又称螺疔。由于指端皮肉致密坚实,脓毒积聚浸淫筋骨,故易损筋坏骨。相当于西医化脓性指头炎。若及时治疗,处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蛇头疔

一般症状:

虫鼓

病因:虫鼓,中医病名。是指虫毒结于胃肠所引起的鼓胀,临床以腹部胀大,时或作痛,面有红点或红纹,如虫蚀之象为特征。又名虫胀。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晚期血吸虫病。

虫鼓

一般症状:

摄领疮

病因:摄领疮,中医病名。是指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多见于夜寐欠安的成年人。相当于西医病名牛皮癣。本病病程较长,易发反复发作。

摄领疮

一般症状:

产后泄泻

病因:产后泄泻,中医病名。产后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或下如水样者,谓之“产后泄泻”,亦称“产后腹泻”、“产泻”,或“产后下利”。病因主要与产后脏腑气血虚弱,脾胃运化失职,湿邪为患有关。临床症状,与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疾病之症状相类似。

产后泄泻

一般症状:

神水将枯

病因:神水将枯,中医病名。是指因气郁化火,阴津亏损,泪液减少所致。以目珠干燥失泽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是发生于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的常见病症。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结膜干燥综合征。

神水将枯

一般症状:

胞衣不下

病因:胞衣不下,中医病名。是指胎儿娩出后,经过半小时胎盘不能自然娩出者,称为“胞衣不下”,又称“息胞”。基本病机中,虚者由于气虚不能传送,实者由于血瘀阻碍,或寒凝血滞,以致胞衣不下。西医学胎盘稽留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胞衣不下

一般症状:

老年人尿路感染

病因:老年人尿路感染是指由于病原体在尿路中异常繁殖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均可引起感染。患者可有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日常生活中坚持多饮水、勤排尿冲刷尿路,可避免部分致病菌在尿路中生长、繁殖。

老年人尿路感染

一般症状:老年人尿路感染的症状常不典型,少部分患者最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腰骶部酸痛,膀胱区或下腹部不适感,也有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典型症状 1、尿路刺激征 大体上来说,尿路感染的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2、血尿 尿路感染可并发血尿。 3、尿味改变 部分患者可出现尿中有刺激性气味。 4、疼痛 主要表现为肾区叩击痛、腰痛。并发症 老年人尿路感染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菌血症、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等,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肾癌翻花

病因:肾癌翻花,中医病名。是指以阴茎龟头出现丘疹、结节状坚硬物等,溃后如翻花状,有特异恶臭和脓性分泌物为主要表现,发生于阴茎的癌病类疾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青壮年亦有发病。相当于西医阴茎癌。

肾癌翻花

一般症状:

喉菌

病因:喉菌,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喉部的癌肿。以我国东北地区发病率较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甚则失声,可伴有咳嗽、痰中带血、口气恶臭、咽喉疼痛或吞咽哽阻等,肿物增大时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喉鸣等症状,颈部常有恶核。西医学的喉部恶性肿瘤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

喉菌

一般症状:

肾岩

病因:肾岩,中医病名。是指岩肿生于阴茎,故名肾岩。若肾岩日久疮面溃破,形如熟透之石榴,皮裂翻开,则又称肾岩翻花。其临床特点是阴茎表面出现丘疹、结节、疣状物突起坚硬,溃后状如翻花。好发于阴茎马口及其边缘,后期可侵犯整个阴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阴茎癌。

肾岩

一般症状:

肾精亏虚

病因:肾精亏虚又称肾精亏损,指肾之精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多与天生体质差、久病、房事过多等有关。本证以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早衰为特征。见于现代医学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性功能低下、无精症、老年痴呆、发育不良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肾精亏虚

一般症状:肾精亏虚主要表现为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早衰等。典型症状 1、发育迟缓 小儿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囟门退闭、身材矮小、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等。 2、性功能减退 表现为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性功能减退等。 3、早衰 成人早衰主要表现为脱发、牙齿松动、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精神呆钝、健忘等。 4、其他 舌瘦、脉细无力。并发症 肾精亏虚可引起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性功能低下、无精症、老年痴呆、发育不良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失荣

病因:失荣,中医病名。失荣是以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颈部淋巴转移,如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及鼻咽癌、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腮腺癌等。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失荣

一般症状:

湿疮

病因:湿疮,中医病名。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患。因皮损总有湿烂、渗液、结痂而得名。其临床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复发。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名称各异。如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

湿疮

一般症状:

石疖

病因:石疖,中医病名。是指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以夏秋季节为多发。好发于幼童、青年。相当于西医学疖。若不及时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可因毒气扩散转成疔疮重症。

石疖

一般症状:

石瘿

病因:石瘿,中医病名。是指瘿病肿块坚硬如石者,属于恶性病变。其特点是结喉处结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癌。

石瘿

一般症状:

蚕豆病

病因:蚕豆病(favism)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一种临床类型,因食用蚕豆或其制品而发病,一般于食用后2小时至几天(通常1~2天,最长15天)突然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溶血程度与食蚕豆的量无关。多数患者停止食用可自行恢复,严重患者需要输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并采取措施避免急性肾衰竭。

蚕豆病

一般症状:蚕豆病通常于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后的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可出现头晕、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等症状,继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甚至急性肾衰竭。慢性者可有肝脾大。并发症 蚕豆病因G6PD缺乏诱发的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妊娠恶阻

病因:妊娠恶阻,中医病名。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本病是妊娠早期常见的病证之一,以恶心呕吐,头重眩晕,厌食为特点。治疗及时,护理得法,多数患者可迅速康复,预后大多良好。若仅见恶心择食,偶有吐涎等,不作病论。西医学妊娠剧吐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妊娠恶阻

一般症状:

乳癖

病因:乳癖,中医病名。是指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多因肝气郁结、气血瘀滞所致。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增生病。

乳癖

一般症状:

堕胎、小产

病因:堕胎、小产,中医病名。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为“小产”,亦称“半产”。也有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堕胎、小产多由胎漏、胎动不安发展而来,也可直接发生堕胎、小产者,均以自然殒堕、势有难留为特点,更由于两者病因、治则、转归、预后等基本相同,故一并论述。西医学的早期流产、晚期流产,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堕胎、小产为自发性……

堕胎、小产

一般症状:

乳头破碎

病因:乳头破碎,中医病名。是指因肝火或湿热蕴结于乳头、乳蒂及乳晕部所致,以乳头破碎,或乳晕裂开,疼痛,揩之出血或流黄色粘液,哺乳痛甚为主要表现的乳房类疾病。多见于初产妇。本病若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较重,易反复发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头皲裂。

乳头破碎

一般症状:

暴泻

病因:暴泻,中医病名。是以突然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甚或抽搐、厥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又称“暴注”、“注下”、“洞泄”等。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多见。西医学的急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食物中毒等病可参照本节内容进行治疗。

暴泻

一般症状:

奔豚

病因:奔豚(kidney amassment),是指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所引起的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发生与暴受惊恐、先天不足等有关。一般来说,病情较轻,治疗及时,预后较好。如果病情较重,治疗护理不当,会并发脏燥、惊证、恐证等。常见于西医学胃肠神经官能症。

奔豚

一般症状:本病以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女性患者,病程可长可短,发作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典型症状 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至咽喉,如豚奔跑,惊恐不安,胸闷气憋,发作后恢复如常,伴有紧张、恐惧、焦急等情绪变化。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乳痈

病因:乳痈,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乳房部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产后1个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发生于哺乳期的称外吹乳痈,占到全部乳痈病例的90%以上;发生于妊娠期的称内吹乳痈;不论男女老幼,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称为不乳儿乳痈,临床少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乳痈

一般症状:

黄体破裂

病因:黄体破裂(rupture of corpus luteum)是妇科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患者多因突发下腹部疼痛而就诊,黄体破裂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腹腔内出血,若出血较多而未及时处理时可因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黄体破裂

一般症状:黄体破裂常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一般在月经后半周期,常有性交、外伤等诱因。临床表现在每个人可能有所不同。一旦破裂,有的可能仅有突然的但很轻微的一侧下腹疼痛,而严重者,则为突发剧烈难忍腹痛,伴恶心、呕吐、尿频、肛门坠胀等,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为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血压下降、四肢冰冷等。少数患者可伴有阴道出血。并发症 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软疖

病因:软疖,中医病名。是指疖初起无头者,其临床特点为结块无头而红肿疼痛,肿势高突,3-5天成脓,化脓时软而波动,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容易反复发作。

软疖

一般症状:

膻中疽

病因:膻中疽,中医病名。是指疽之发于膻中穴者,亦名膻中发疽、膻中发。症见患处肿块初起如粟大小,色紫坚硬,逐渐焮红肿痛,并见有恶寒壮热等症。本病相当于西医病名痈。一般预后良好。

膻中疽

一般症状:

吐血

病因:吐血,中医病名,是血从胃中经口吐出或呕出,血色多黯红,多夹有食物残渣,并常伴胁胀闷疼痛的病证。多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脉络瘀滞,逆乘于胃阳络损伤所致。亦有部分因中气虚寒、血失统摄而致吐血。吐血又称呕血,古代曾将有声者称为呕血,无声者称为叶血。但实际上吐血与呕血不易区别,故一般统称为吐血。本病见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等上消化道的急性出血等疾病。

吐血

一般症状:

伤风鼻塞

病因:伤风鼻塞,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侵袭所致的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病。俗称“伤风”。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季和冬春之交多发。西医学的急性鼻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伤风鼻塞

一般症状:

热厥

病因:热厥,中医病名。是指因热邪内闭,内外阴阳格拒所致。是以四肢厥逆,胸腹灼热,脉沉伏有力为主要表现的厥逆类疾病。又名阳厥,属厥证之一。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热厥

一般症状:初期发热头痛,口渴心烦,随热势更甚出现四肢厥冷,或寒战,但欲去衣,胸腹灼热,渴喜冷饮,烦躁不得眠,小便赤涩,大便燥结,甚或神昏谵语,狂躁不安,舌苔干黄或焦黄起刺,脉沉按之有力。

上胞下垂

病因:上胞下垂,中医病名。是指因脾虚气弱,血虚不能养筋,或风邪中络所致。以上睑提举无力或眼不能自然睁开,眼裂变窄,甚至遮盖瞳神,影响瞻视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又称睢目、侵风、眼睑垂缓、胞垂,严重者称睑废。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有先天与后天之分。相当于西医学的上睑下垂,常因提上睑肌或支配提上睑肌的动眼神经分支病变、重症肌无力、先天异常、机械性开睑障碍所致者。

上胞下垂

一般症状:上胞垂下,影响视瞻。属先天者自幼罹患,视瞻时需昂首皱额,甚至以手提起上胞方能视物;属后天者晨起或休息后减轻,午后或劳累后加重,或视一为二、目偏视等。

寒厥

病因:寒厥,中医病名。因阴寒内盛,卫阳亦虚,内外皆寒所致。是以恶寒、四肢冷过肘膝为主要表现的厥逆类疾病。又名阴厥,属厥证的一种。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寒厥

一般症状:患者平素畏寒,受凉后即恶寒甚,脉微细,手足厥冷,甚至冷过肘膝,昏沉欲睡,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发病急骤者,亦可见昏迷僵直、面青身冷、腹痛吐泻等症。亦有不感寒而见手足清冷、阳痿早泄、少腹冷者。

脾胃虚寒

病因:脾胃虚寒(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又称脾胃阳虚,是指脾胃阳气不足,阳虚阴盛,导致虚寒内生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这可能是由于脾胃气虚未及时治疗、嗜食生冷、过用苦寒、肾阳不足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于胃痛、呕吐、腹泻、产后呃逆等多种疾病中。

脾胃虚寒

一般症状:脾胃虚寒的症状主要包括腹胀、进食量减少、胃脘和腹部出现冷痛且得温、按压后会有所缓解、怕冷、四肢发凉、大便稀软不成形、小便不畅、呕吐清水或者夹有不消化食物、四肢沉重乏力等。此外,女性患者还会表现为白带清稀、量增多。患者的舌脉特征为,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少腹疽

病因:少腹疽,中医病名。是指生于少腹部的痈疽。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相当于西医病名痈。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少腹疽

一般症状:

气鼓

病因:气鼓,中医病名,指因气机郁滞所致的鼓胀,临床以胸腹胀大,腹皮绷急,叩之有声为特征。又名气胀,是鼓胀病之一。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

气鼓

一般症状:临床以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为表现。

蛇腹疔

病因:蛇腹疔,中医病名。指疔疮发生于手指中节掌面者,亦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症见患处肿如鱼肚,色赤疼痛。相当于西医病名化脓性腱鞘炎。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蛇腹疔

一般症状:

血鼓

病因:血鼓,中医病名,属鼓胀病的一种。多因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所致,症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可见于门脉性肝硬变,血吸虫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内肿瘤并发腹水等病症。

血鼓

一般症状:

蛇头疔

病因:蛇头疔,中医病名。是指发于手指末端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肿胀形如蛇头,叫蛇头疔;生于手指螺纹处的,又称螺疔。由于指端皮肉致密坚实,脓毒积聚浸淫筋骨,故易损筋坏骨。相当于西医化脓性指头炎。若及时治疗,处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蛇头疔

一般症状:

虫鼓

病因:虫鼓,中医病名。是指虫毒结于胃肠所引起的鼓胀,临床以腹部胀大,时或作痛,面有红点或红纹,如虫蚀之象为特征。又名虫胀。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晚期血吸虫病。

虫鼓

一般症状:

摄领疮

病因:摄领疮,中医病名。是指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多见于夜寐欠安的成年人。相当于西医病名牛皮癣。本病病程较长,易发反复发作。

摄领疮

一般症状:

产后泄泻

病因:产后泄泻,中医病名。产后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或下如水样者,谓之“产后泄泻”,亦称“产后腹泻”、“产泻”,或“产后下利”。病因主要与产后脏腑气血虚弱,脾胃运化失职,湿邪为患有关。临床症状,与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疾病之症状相类似。

产后泄泻

一般症状:

神水将枯

病因:神水将枯,中医病名。是指因气郁化火,阴津亏损,泪液减少所致。以目珠干燥失泽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是发生于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的常见病症。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结膜干燥综合征。

神水将枯

一般症状:

胞衣不下

病因:胞衣不下,中医病名。是指胎儿娩出后,经过半小时胎盘不能自然娩出者,称为“胞衣不下”,又称“息胞”。基本病机中,虚者由于气虚不能传送,实者由于血瘀阻碍,或寒凝血滞,以致胞衣不下。西医学胎盘稽留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胞衣不下

一般症状:

老年人尿路感染

病因:老年人尿路感染是指由于病原体在尿路中异常繁殖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均可引起感染。患者可有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日常生活中坚持多饮水、勤排尿冲刷尿路,可避免部分致病菌在尿路中生长、繁殖。

老年人尿路感染

一般症状:老年人尿路感染的症状常不典型,少部分患者最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腰骶部酸痛,膀胱区或下腹部不适感,也有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典型症状 1、尿路刺激征 大体上来说,尿路感染的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2、血尿 尿路感染可并发血尿。 3、尿味改变 部分患者可出现尿中有刺激性气味。 4、疼痛 主要表现为肾区叩击痛、腰痛。并发症 老年人尿路感染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菌血症、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等,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肾癌翻花

病因:肾癌翻花,中医病名。是指以阴茎龟头出现丘疹、结节状坚硬物等,溃后如翻花状,有特异恶臭和脓性分泌物为主要表现,发生于阴茎的癌病类疾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青壮年亦有发病。相当于西医阴茎癌。

肾癌翻花

一般症状:

喉菌

病因:喉菌,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喉部的癌肿。以我国东北地区发病率较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甚则失声,可伴有咳嗽、痰中带血、口气恶臭、咽喉疼痛或吞咽哽阻等,肿物增大时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喉鸣等症状,颈部常有恶核。西医学的喉部恶性肿瘤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

喉菌

一般症状:

肾岩

病因:肾岩,中医病名。是指岩肿生于阴茎,故名肾岩。若肾岩日久疮面溃破,形如熟透之石榴,皮裂翻开,则又称肾岩翻花。其临床特点是阴茎表面出现丘疹、结节、疣状物突起坚硬,溃后状如翻花。好发于阴茎马口及其边缘,后期可侵犯整个阴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阴茎癌。

肾岩

一般症状:

肾精亏虚

病因:肾精亏虚又称肾精亏损,指肾之精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多与天生体质差、久病、房事过多等有关。本证以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早衰为特征。见于现代医学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性功能低下、无精症、老年痴呆、发育不良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肾精亏虚

一般症状:肾精亏虚主要表现为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早衰等。典型症状 1、发育迟缓 小儿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囟门退闭、身材矮小、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等。 2、性功能减退 表现为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性功能减退等。 3、早衰 成人早衰主要表现为脱发、牙齿松动、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精神呆钝、健忘等。 4、其他 舌瘦、脉细无力。并发症 肾精亏虚可引起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性功能低下、无精症、老年痴呆、发育不良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失荣

病因:失荣,中医病名。失荣是以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颈部淋巴转移,如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及鼻咽癌、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腮腺癌等。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失荣

一般症状:

湿疮

病因:湿疮,中医病名。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患。因皮损总有湿烂、渗液、结痂而得名。其临床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复发。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名称各异。如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

湿疮

一般症状:

石疖

病因:石疖,中医病名。是指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以夏秋季节为多发。好发于幼童、青年。相当于西医学疖。若不及时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可因毒气扩散转成疔疮重症。

石疖

一般症状:

石瘿

病因:石瘿,中医病名。是指瘿病肿块坚硬如石者,属于恶性病变。其特点是结喉处结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癌。

石瘿

一般症状:

蚕豆病

病因:蚕豆病(favism)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一种临床类型,因食用蚕豆或其制品而发病,一般于食用后2小时至几天(通常1~2天,最长15天)突然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溶血程度与食蚕豆的量无关。多数患者停止食用可自行恢复,严重患者需要输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并采取措施避免急性肾衰竭。

蚕豆病

一般症状:蚕豆病通常于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后的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可出现头晕、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等症状,继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甚至急性肾衰竭。慢性者可有肝脾大。并发症 蚕豆病因G6PD缺乏诱发的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妊娠恶阻

病因:妊娠恶阻,中医病名。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本病是妊娠早期常见的病证之一,以恶心呕吐,头重眩晕,厌食为特点。治疗及时,护理得法,多数患者可迅速康复,预后大多良好。若仅见恶心择食,偶有吐涎等,不作病论。西医学妊娠剧吐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妊娠恶阻

一般症状:

乳癖

病因:乳癖,中医病名。是指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多因肝气郁结、气血瘀滞所致。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增生病。

乳癖

一般症状:

堕胎、小产

病因:堕胎、小产,中医病名。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为“小产”,亦称“半产”。也有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堕胎、小产多由胎漏、胎动不安发展而来,也可直接发生堕胎、小产者,均以自然殒堕、势有难留为特点,更由于两者病因、治则、转归、预后等基本相同,故一并论述。西医学的早期流产、晚期流产,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堕胎、小产为自发性……

堕胎、小产

一般症状:

乳头破碎

病因:乳头破碎,中医病名。是指因肝火或湿热蕴结于乳头、乳蒂及乳晕部所致,以乳头破碎,或乳晕裂开,疼痛,揩之出血或流黄色粘液,哺乳痛甚为主要表现的乳房类疾病。多见于初产妇。本病若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较重,易反复发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头皲裂。

乳头破碎

一般症状:

暴泻

病因:暴泻,中医病名。是以突然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甚或抽搐、厥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又称“暴注”、“注下”、“洞泄”等。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多见。西医学的急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食物中毒等病可参照本节内容进行治疗。

暴泻

一般症状:

奔豚

病因:奔豚(kidney amassment),是指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所引起的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发生与暴受惊恐、先天不足等有关。一般来说,病情较轻,治疗及时,预后较好。如果病情较重,治疗护理不当,会并发脏燥、惊证、恐证等。常见于西医学胃肠神经官能症。

奔豚

一般症状:本病以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女性患者,病程可长可短,发作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典型症状 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至咽喉,如豚奔跑,惊恐不安,胸闷气憋,发作后恢复如常,伴有紧张、恐惧、焦急等情绪变化。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乳痈

病因:乳痈,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乳房部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产后1个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发生于哺乳期的称外吹乳痈,占到全部乳痈病例的90%以上;发生于妊娠期的称内吹乳痈;不论男女老幼,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称为不乳儿乳痈,临床少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乳痈

一般症状:

黄体破裂

病因:黄体破裂(rupture of corpus luteum)是妇科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患者多因突发下腹部疼痛而就诊,黄体破裂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腹腔内出血,若出血较多而未及时处理时可因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黄体破裂

一般症状:黄体破裂常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一般在月经后半周期,常有性交、外伤等诱因。临床表现在每个人可能有所不同。一旦破裂,有的可能仅有突然的但很轻微的一侧下腹疼痛,而严重者,则为突发剧烈难忍腹痛,伴恶心、呕吐、尿频、肛门坠胀等,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为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血压下降、四肢冰冷等。少数患者可伴有阴道出血。并发症 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软疖

病因:软疖,中医病名。是指疖初起无头者,其临床特点为结块无头而红肿疼痛,肿势高突,3-5天成脓,化脓时软而波动,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容易反复发作。

软疖

一般症状:

膻中疽

病因:膻中疽,中医病名。是指疽之发于膻中穴者,亦名膻中发疽、膻中发。症见患处肿块初起如粟大小,色紫坚硬,逐渐焮红肿痛,并见有恶寒壮热等症。本病相当于西医病名痈。一般预后良好。

膻中疽

一般症状:

吐血

病因:吐血,中医病名,是血从胃中经口吐出或呕出,血色多黯红,多夹有食物残渣,并常伴胁胀闷疼痛的病证。多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脉络瘀滞,逆乘于胃阳络损伤所致。亦有部分因中气虚寒、血失统摄而致吐血。吐血又称呕血,古代曾将有声者称为呕血,无声者称为叶血。但实际上吐血与呕血不易区别,故一般统称为吐血。本病见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等上消化道的急性出血等疾病。

吐血

一般症状:

伤风鼻塞

病因:伤风鼻塞,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侵袭所致的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病。俗称“伤风”。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季和冬春之交多发。西医学的急性鼻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伤风鼻塞

一般症状:

热厥

病因:热厥,中医病名。是指因热邪内闭,内外阴阳格拒所致。是以四肢厥逆,胸腹灼热,脉沉伏有力为主要表现的厥逆类疾病。又名阳厥,属厥证之一。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热厥

一般症状:初期发热头痛,口渴心烦,随热势更甚出现四肢厥冷,或寒战,但欲去衣,胸腹灼热,渴喜冷饮,烦躁不得眠,小便赤涩,大便燥结,甚或神昏谵语,狂躁不安,舌苔干黄或焦黄起刺,脉沉按之有力。

上胞下垂

病因:上胞下垂,中医病名。是指因脾虚气弱,血虚不能养筋,或风邪中络所致。以上睑提举无力或眼不能自然睁开,眼裂变窄,甚至遮盖瞳神,影响瞻视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又称睢目、侵风、眼睑垂缓、胞垂,严重者称睑废。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有先天与后天之分。相当于西医学的上睑下垂,常因提上睑肌或支配提上睑肌的动眼神经分支病变、重症肌无力、先天异常、机械性开睑障碍所致者。

上胞下垂

一般症状:上胞垂下,影响视瞻。属先天者自幼罹患,视瞻时需昂首皱额,甚至以手提起上胞方能视物;属后天者晨起或休息后减轻,午后或劳累后加重,或视一为二、目偏视等。

寒厥

病因:寒厥,中医病名。因阴寒内盛,卫阳亦虚,内外皆寒所致。是以恶寒、四肢冷过肘膝为主要表现的厥逆类疾病。又名阴厥,属厥证的一种。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寒厥

一般症状:患者平素畏寒,受凉后即恶寒甚,脉微细,手足厥冷,甚至冷过肘膝,昏沉欲睡,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发病急骤者,亦可见昏迷僵直、面青身冷、腹痛吐泻等症。亦有不感寒而见手足清冷、阳痿早泄、少腹冷者。

脾胃虚寒

病因:脾胃虚寒(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又称脾胃阳虚,是指脾胃阳气不足,阳虚阴盛,导致虚寒内生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这可能是由于脾胃气虚未及时治疗、嗜食生冷、过用苦寒、肾阳不足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于胃痛、呕吐、腹泻、产后呃逆等多种疾病中。

脾胃虚寒

一般症状:脾胃虚寒的症状主要包括腹胀、进食量减少、胃脘和腹部出现冷痛且得温、按压后会有所缓解、怕冷、四肢发凉、大便稀软不成形、小便不畅、呕吐清水或者夹有不消化食物、四肢沉重乏力等。此外,女性患者还会表现为白带清稀、量增多。患者的舌脉特征为,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少腹疽

病因:少腹疽,中医病名。是指生于少腹部的痈疽。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相当于西医病名痈。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少腹疽

一般症状:

气鼓

病因:气鼓,中医病名,指因气机郁滞所致的鼓胀,临床以胸腹胀大,腹皮绷急,叩之有声为特征。又名气胀,是鼓胀病之一。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

气鼓

一般症状:临床以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为表现。

蛇腹疔

病因:蛇腹疔,中医病名。指疔疮发生于手指中节掌面者,亦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症见患处肿如鱼肚,色赤疼痛。相当于西医病名化脓性腱鞘炎。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蛇腹疔

一般症状:

血鼓

病因:血鼓,中医病名,属鼓胀病的一种。多因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所致,症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可见于门脉性肝硬变,血吸虫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内肿瘤并发腹水等病症。

血鼓

一般症状:

蛇头疔

病因:蛇头疔,中医病名。是指发于手指末端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肿胀形如蛇头,叫蛇头疔;生于手指螺纹处的,又称螺疔。由于指端皮肉致密坚实,脓毒积聚浸淫筋骨,故易损筋坏骨。相当于西医化脓性指头炎。若及时治疗,处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蛇头疔

一般症状:

虫鼓

病因:虫鼓,中医病名。是指虫毒结于胃肠所引起的鼓胀,临床以腹部胀大,时或作痛,面有红点或红纹,如虫蚀之象为特征。又名虫胀。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晚期血吸虫病。

虫鼓

一般症状:

摄领疮

病因:摄领疮,中医病名。是指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多见于夜寐欠安的成年人。相当于西医病名牛皮癣。本病病程较长,易发反复发作。

摄领疮

一般症状:

产后泄泻

病因:产后泄泻,中医病名。产后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或下如水样者,谓之“产后泄泻”,亦称“产后腹泻”、“产泻”,或“产后下利”。病因主要与产后脏腑气血虚弱,脾胃运化失职,湿邪为患有关。临床症状,与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疾病之症状相类似。

产后泄泻

一般症状:

神水将枯

病因:神水将枯,中医病名。是指因气郁化火,阴津亏损,泪液减少所致。以目珠干燥失泽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是发生于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的常见病症。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结膜干燥综合征。

神水将枯

一般症状:

胞衣不下

病因:胞衣不下,中医病名。是指胎儿娩出后,经过半小时胎盘不能自然娩出者,称为“胞衣不下”,又称“息胞”。基本病机中,虚者由于气虚不能传送,实者由于血瘀阻碍,或寒凝血滞,以致胞衣不下。西医学胎盘稽留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胞衣不下

一般症状:

老年人尿路感染

病因:老年人尿路感染是指由于病原体在尿路中异常繁殖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均可引起感染。患者可有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日常生活中坚持多饮水、勤排尿冲刷尿路,可避免部分致病菌在尿路中生长、繁殖。

老年人尿路感染

一般症状:老年人尿路感染的症状常不典型,少部分患者最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腰骶部酸痛,膀胱区或下腹部不适感,也有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典型症状 1、尿路刺激征 大体上来说,尿路感染的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2、血尿 尿路感染可并发血尿。 3、尿味改变 部分患者可出现尿中有刺激性气味。 4、疼痛 主要表现为肾区叩击痛、腰痛。并发症 老年人尿路感染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菌血症、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等,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肾癌翻花

病因:肾癌翻花,中医病名。是指以阴茎龟头出现丘疹、结节状坚硬物等,溃后如翻花状,有特异恶臭和脓性分泌物为主要表现,发生于阴茎的癌病类疾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青壮年亦有发病。相当于西医阴茎癌。

肾癌翻花

一般症状:

喉菌

病因:喉菌,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喉部的癌肿。以我国东北地区发病率较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甚则失声,可伴有咳嗽、痰中带血、口气恶臭、咽喉疼痛或吞咽哽阻等,肿物增大时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喉鸣等症状,颈部常有恶核。西医学的喉部恶性肿瘤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

喉菌

一般症状:

肾岩

病因:肾岩,中医病名。是指岩肿生于阴茎,故名肾岩。若肾岩日久疮面溃破,形如熟透之石榴,皮裂翻开,则又称肾岩翻花。其临床特点是阴茎表面出现丘疹、结节、疣状物突起坚硬,溃后状如翻花。好发于阴茎马口及其边缘,后期可侵犯整个阴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阴茎癌。

肾岩

一般症状:

肾精亏虚

病因:肾精亏虚又称肾精亏损,指肾之精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多与天生体质差、久病、房事过多等有关。本证以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早衰为特征。见于现代医学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性功能低下、无精症、老年痴呆、发育不良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肾精亏虚

一般症状:肾精亏虚主要表现为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早衰等。典型症状 1、发育迟缓 小儿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囟门退闭、身材矮小、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等。 2、性功能减退 表现为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性功能减退等。 3、早衰 成人早衰主要表现为脱发、牙齿松动、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精神呆钝、健忘等。 4、其他 舌瘦、脉细无力。并发症 肾精亏虚可引起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性功能低下、无精症、老年痴呆、发育不良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失荣

病因:失荣,中医病名。失荣是以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颈部淋巴转移,如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及鼻咽癌、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腮腺癌等。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失荣

一般症状:

湿疮

病因:湿疮,中医病名。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患。因皮损总有湿烂、渗液、结痂而得名。其临床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复发。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名称各异。如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

湿疮

一般症状:

石疖

病因:石疖,中医病名。是指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以夏秋季节为多发。好发于幼童、青年。相当于西医学疖。若不及时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可因毒气扩散转成疔疮重症。

石疖

一般症状:

石瘿

病因:石瘿,中医病名。是指瘿病肿块坚硬如石者,属于恶性病变。其特点是结喉处结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癌。

石瘿

一般症状:

蚕豆病

病因:蚕豆病(favism)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一种临床类型,因食用蚕豆或其制品而发病,一般于食用后2小时至几天(通常1~2天,最长15天)突然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溶血程度与食蚕豆的量无关。多数患者停止食用可自行恢复,严重患者需要输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并采取措施避免急性肾衰竭。

蚕豆病

一般症状:蚕豆病通常于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后的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可出现头晕、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等症状,继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甚至急性肾衰竭。慢性者可有肝脾大。并发症 蚕豆病因G6PD缺乏诱发的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上一页 下一页

有问题?要反馈?

联系我们并且提交反馈,我们会悉心听取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