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黄,中医病名。是指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疽。我国早在隋代对胎黄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建国以来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胎黄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与预防病理性胎黄方面均取得重要的进展。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瘀阻、肝细胞性黄疸等。
胎怯,中医病名。是指初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证。出生时的低体重不仅对体格发育有很大影响,还将影响小儿的智能发育。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早产儿与小于胎龄儿。
五软、五迟,中医病名。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证。西医学上的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佝偻病等,均可见到五迟、五软证候。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互为并见。多数患儿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证情较重,预后不良;少数由后天因素引起者,若症状较轻,治疗及时,也可康复。
舌苔白腻(Whitish Glossy Coating of the Tongue)属于异常舌象的一种。临床以舌面上出现一层白色浊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小,不易刮脱为主要特征。发生多与感受寒湿之邪、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若发现舌象异常,尽早治疗,调理得当,一般可恢复正常;若长期不治,或治疗不当,可导致阳气虚衰,损伤脏腑而引发各种疾病,预后不良。
小儿钩虫病,中医病名。是指钩虫寄生于小肠内而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本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生,尤以小儿发病为多。临床以疲劳乏力、心悸气促、面色萎黄、苍白、浮肿并嗜食异常为主要症状,粪便镜检有钩虫卵为主要特征。本病多因钩虫从人体皮肤侵入,或从口而入,渐渐移居小肠寄生,以吸血为生,从而引起贫血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钩虫病。
小儿水肿,中医病名。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浮肿,小便短少的一种常见病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阳水和阴水。阳水多见于西医学急性肾小球肾炎,阴水多见于西医学肾病综合征。小儿水肿好发于2—7岁的儿童。阳水发病较急,若治疗及时,调护得当,易于康复,预后一般良好;阴水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小儿泄泻,中医病名。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多因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肾阳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治疗以运脾化湿为主要原则。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婴……
小儿紫癜,中医病名。亦称紫斑,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为其临床特征,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常伴鼻衄、齿衄,甚则呕血、便血、尿血。本病属血证范畴,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葡萄疫”、“肌衄”、“斑毒”等病证,与本病有相似之处。本病包括西医学的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发病年龄多为3-14岁,尤以学龄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春季发病较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年龄……
疳证,中医病名。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由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阴竭阳脱,卒然而亡。故前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病相当于西医学营养不良。
有问题?要反馈?
联系我们并且提交反馈,我们会悉心听取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