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泻,中医病名。是以突然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甚或抽搐、厥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又称“暴注”、“注下”、“洞泄”等。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多见。西医学的急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食物中毒等病可参照本节内容进行治疗。
吐血,中医病名,是血从胃中经口吐出或呕出,血色多黯红,多夹有食物残渣,并常伴胁胀闷疼痛的病证。多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脉络瘀滞,逆乘于胃阳络损伤所致。亦有部分因中气虚寒、血失统摄而致吐血。吐血又称呕血,古代曾将有声者称为呕血,无声者称为叶血。但实际上吐血与呕血不易区别,故一般统称为吐血。本病见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等上消化道的急性出血等疾病。
伤风鼻塞,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侵袭所致的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病。俗称“伤风”。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季和冬春之交多发。西医学的急性鼻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热厥,中医病名。是指因热邪内闭,内外阴阳格拒所致。是以四肢厥逆,胸腹灼热,脉沉伏有力为主要表现的厥逆类疾病。又名阳厥,属厥证之一。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寒厥,中医病名。因阴寒内盛,卫阳亦虚,内外皆寒所致。是以恶寒、四肢冷过肘膝为主要表现的厥逆类疾病。又名阴厥,属厥证的一种。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脾胃虚寒(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又称脾胃阳虚,是指脾胃阳气不足,阳虚阴盛,导致虚寒内生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这可能是由于脾胃气虚未及时治疗、嗜食生冷、过用苦寒、肾阳不足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于胃痛、呕吐、腹泻、产后呃逆等多种疾病中。
气鼓,中医病名,指因气机郁滞所致的鼓胀,临床以胸腹胀大,腹皮绷急,叩之有声为特征。又名气胀,是鼓胀病之一。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
血鼓,中医病名,属鼓胀病的一种。多因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所致,症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可见于门脉性肝硬变,血吸虫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内肿瘤并发腹水等病症。
虫鼓,中医病名。是指虫毒结于胃肠所引起的鼓胀,临床以腹部胀大,时或作痛,面有红点或红纹,如虫蚀之象为特征。又名虫胀。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晚期血吸虫病。
有问题?要反馈?
联系我们并且提交反馈,我们会悉心听取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