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中疽

病因:膻中疽,中医病名。是指疽之发于膻中穴者,亦名膻中发疽、膻中发。症见患处肿块初起如粟大小,色紫坚硬,逐渐焮红肿痛,并见有恶寒壮热等症。本病相当于西医病名痈。一般预后良好。

膻中疽

一般症状:

吐血

病因:吐血,中医病名,是血从胃中经口吐出或呕出,血色多黯红,多夹有食物残渣,并常伴胁胀闷疼痛的病证。多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脉络瘀滞,逆乘于胃阳络损伤所致。亦有部分因中气虚寒、血失统摄而致吐血。吐血又称呕血,古代曾将有声者称为呕血,无声者称为叶血。但实际上吐血与呕血不易区别,故一般统称为吐血。本病见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等上消化道的急性出血等疾病。

吐血

一般症状:

伤风鼻塞

病因:伤风鼻塞,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侵袭所致的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病。俗称“伤风”。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季和冬春之交多发。西医学的急性鼻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伤风鼻塞

一般症状:

热厥

病因:热厥,中医病名。是指因热邪内闭,内外阴阳格拒所致。是以四肢厥逆,胸腹灼热,脉沉伏有力为主要表现的厥逆类疾病。又名阳厥,属厥证之一。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热厥

一般症状:初期发热头痛,口渴心烦,随热势更甚出现四肢厥冷,或寒战,但欲去衣,胸腹灼热,渴喜冷饮,烦躁不得眠,小便赤涩,大便燥结,甚或神昏谵语,狂躁不安,舌苔干黄或焦黄起刺,脉沉按之有力。

上胞下垂

病因:上胞下垂,中医病名。是指因脾虚气弱,血虚不能养筋,或风邪中络所致。以上睑提举无力或眼不能自然睁开,眼裂变窄,甚至遮盖瞳神,影响瞻视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又称睢目、侵风、眼睑垂缓、胞垂,严重者称睑废。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有先天与后天之分。相当于西医学的上睑下垂,常因提上睑肌或支配提上睑肌的动眼神经分支病变、重症肌无力、先天异常、机械性开睑障碍所致者。

上胞下垂

一般症状:上胞垂下,影响视瞻。属先天者自幼罹患,视瞻时需昂首皱额,甚至以手提起上胞方能视物;属后天者晨起或休息后减轻,午后或劳累后加重,或视一为二、目偏视等。

寒厥

病因:寒厥,中医病名。因阴寒内盛,卫阳亦虚,内外皆寒所致。是以恶寒、四肢冷过肘膝为主要表现的厥逆类疾病。又名阴厥,属厥证的一种。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寒厥

一般症状:患者平素畏寒,受凉后即恶寒甚,脉微细,手足厥冷,甚至冷过肘膝,昏沉欲睡,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发病急骤者,亦可见昏迷僵直、面青身冷、腹痛吐泻等症。亦有不感寒而见手足清冷、阳痿早泄、少腹冷者。

脾胃虚寒

病因:脾胃虚寒(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又称脾胃阳虚,是指脾胃阳气不足,阳虚阴盛,导致虚寒内生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这可能是由于脾胃气虚未及时治疗、嗜食生冷、过用苦寒、肾阳不足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于胃痛、呕吐、腹泻、产后呃逆等多种疾病中。

脾胃虚寒

一般症状:脾胃虚寒的症状主要包括腹胀、进食量减少、胃脘和腹部出现冷痛且得温、按压后会有所缓解、怕冷、四肢发凉、大便稀软不成形、小便不畅、呕吐清水或者夹有不消化食物、四肢沉重乏力等。此外,女性患者还会表现为白带清稀、量增多。患者的舌脉特征为,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少腹疽

病因:少腹疽,中医病名。是指生于少腹部的痈疽。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相当于西医病名痈。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少腹疽

一般症状:

气鼓

病因:气鼓,中医病名,指因气机郁滞所致的鼓胀,临床以胸腹胀大,腹皮绷急,叩之有声为特征。又名气胀,是鼓胀病之一。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

气鼓

一般症状:临床以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为表现。

蛇腹疔

病因:蛇腹疔,中医病名。指疔疮发生于手指中节掌面者,亦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症见患处肿如鱼肚,色赤疼痛。相当于西医病名化脓性腱鞘炎。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蛇腹疔

一般症状:

血鼓

病因:血鼓,中医病名,属鼓胀病的一种。多因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所致,症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可见于门脉性肝硬变,血吸虫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内肿瘤并发腹水等病症。

血鼓

一般症状:

蛇头疔

病因:蛇头疔,中医病名。是指发于手指末端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肿胀形如蛇头,叫蛇头疔;生于手指螺纹处的,又称螺疔。由于指端皮肉致密坚实,脓毒积聚浸淫筋骨,故易损筋坏骨。相当于西医化脓性指头炎。若及时治疗,处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蛇头疔

一般症状:

虫鼓

病因:虫鼓,中医病名。是指虫毒结于胃肠所引起的鼓胀,临床以腹部胀大,时或作痛,面有红点或红纹,如虫蚀之象为特征。又名虫胀。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晚期血吸虫病。

虫鼓

一般症状:

摄领疮

病因:摄领疮,中医病名。是指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多见于夜寐欠安的成年人。相当于西医病名牛皮癣。本病病程较长,易发反复发作。

摄领疮

一般症状:

产后泄泻

病因:产后泄泻,中医病名。产后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或下如水样者,谓之“产后泄泻”,亦称“产后腹泻”、“产泻”,或“产后下利”。病因主要与产后脏腑气血虚弱,脾胃运化失职,湿邪为患有关。临床症状,与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疾病之症状相类似。

产后泄泻

一般症状:

神水将枯

病因:神水将枯,中医病名。是指因气郁化火,阴津亏损,泪液减少所致。以目珠干燥失泽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是发生于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的常见病症。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结膜干燥综合征。

神水将枯

一般症状:

胞衣不下

病因:胞衣不下,中医病名。是指胎儿娩出后,经过半小时胎盘不能自然娩出者,称为“胞衣不下”,又称“息胞”。基本病机中,虚者由于气虚不能传送,实者由于血瘀阻碍,或寒凝血滞,以致胞衣不下。西医学胎盘稽留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胞衣不下

一般症状:

老年人尿路感染

病因:老年人尿路感染是指由于病原体在尿路中异常繁殖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均可引起感染。患者可有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日常生活中坚持多饮水、勤排尿冲刷尿路,可避免部分致病菌在尿路中生长、繁殖。

老年人尿路感染

一般症状:老年人尿路感染的症状常不典型,少部分患者最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腰骶部酸痛,膀胱区或下腹部不适感,也有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典型症状 1、尿路刺激征 大体上来说,尿路感染的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2、血尿 尿路感染可并发血尿。 3、尿味改变 部分患者可出现尿中有刺激性气味。 4、疼痛 主要表现为肾区叩击痛、腰痛。并发症 老年人尿路感染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菌血症、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等,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肾癌翻花

病因:肾癌翻花,中医病名。是指以阴茎龟头出现丘疹、结节状坚硬物等,溃后如翻花状,有特异恶臭和脓性分泌物为主要表现,发生于阴茎的癌病类疾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青壮年亦有发病。相当于西医阴茎癌。

肾癌翻花

一般症状:

喉菌

病因:喉菌,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喉部的癌肿。以我国东北地区发病率较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甚则失声,可伴有咳嗽、痰中带血、口气恶臭、咽喉疼痛或吞咽哽阻等,肿物增大时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喉鸣等症状,颈部常有恶核。西医学的喉部恶性肿瘤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

喉菌

一般症状:

肾岩

病因:肾岩,中医病名。是指岩肿生于阴茎,故名肾岩。若肾岩日久疮面溃破,形如熟透之石榴,皮裂翻开,则又称肾岩翻花。其临床特点是阴茎表面出现丘疹、结节、疣状物突起坚硬,溃后状如翻花。好发于阴茎马口及其边缘,后期可侵犯整个阴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阴茎癌。

肾岩

一般症状:

肾精亏虚

病因:肾精亏虚又称肾精亏损,指肾之精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多与天生体质差、久病、房事过多等有关。本证以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早衰为特征。见于现代医学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性功能低下、无精症、老年痴呆、发育不良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肾精亏虚

一般症状:肾精亏虚主要表现为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早衰等。典型症状 1、发育迟缓 小儿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囟门退闭、身材矮小、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等。 2、性功能减退 表现为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性功能减退等。 3、早衰 成人早衰主要表现为脱发、牙齿松动、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精神呆钝、健忘等。 4、其他 舌瘦、脉细无力。并发症 肾精亏虚可引起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性功能低下、无精症、老年痴呆、发育不良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失荣

病因:失荣,中医病名。失荣是以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颈部淋巴转移,如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及鼻咽癌、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腮腺癌等。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失荣

一般症状:

湿疮

病因:湿疮,中医病名。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患。因皮损总有湿烂、渗液、结痂而得名。其临床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复发。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名称各异。如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

湿疮

一般症状:

石疖

病因:石疖,中医病名。是指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以夏秋季节为多发。好发于幼童、青年。相当于西医学疖。若不及时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可因毒气扩散转成疔疮重症。

石疖

一般症状:

石瘿

病因:石瘿,中医病名。是指瘿病肿块坚硬如石者,属于恶性病变。其特点是结喉处结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癌。

石瘿

一般症状:

蚕豆病

病因:蚕豆病(favism)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一种临床类型,因食用蚕豆或其制品而发病,一般于食用后2小时至几天(通常1~2天,最长15天)突然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溶血程度与食蚕豆的量无关。多数患者停止食用可自行恢复,严重患者需要输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并采取措施避免急性肾衰竭。

蚕豆病

一般症状:蚕豆病通常于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后的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可出现头晕、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等症状,继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甚至急性肾衰竭。慢性者可有肝脾大。并发症 蚕豆病因G6PD缺乏诱发的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时复目痒

病因:时复目痒,中医病名。是指发病时目痒难忍,白睛红赤,至期而发,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眼病。又名时复证、痒若虫行证、眼痒极难忍外障等。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常双眼发病,其病程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痊愈。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春季结膜炎。

时复目痒

一般症状:双眼奇痒难忍,灼热微痛,碜涩不适,甚则羞明流泪,有白色黏丝样眼眵。

视瞻昏渺

病因:视瞻昏渺,中医病名。是指中老年人出现的眼外观无异常,但视物昏朦,且日渐加重,终致失明的眼病。该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双眼患病。根据《证治准绳》对视瞻昏渺的论述,本节主要针对西医学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行讨论。该病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上根据其眼底的病变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其他黄斑部的营养不良、炎症、变性可参考本节进行治疗。

视瞻昏渺

一般症状:

疮疡

病因:广义的疮疡泛指一切体表浅显的外科疾病,而狭义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以下主要论述狭义疮疡,是中医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常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中医外科疮疡疾病包括疖、疔、痈、发、有头疽、丹毒等,相当于西医学的“体表外科感染"。

疮疡

一般症状:红、肿、热、痛、溃脓及功能障碍,这是疮疡共同的局部症状。但这些症状的出现及轻重,受感邪性质、病程长短、病变范围和病位深浅等因素的影响。疮疡轻证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严重的发生疮毒内陷时,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四肢发厥等症。并发症 在疮疡的发展过程中,若因失治误治导致邪毒炽盛,或人体气血虚弱,不能托毒外达,可使邪毒走散,内攻脏腑,形成走黄与内陷,危及生命。

视直如曲

病因:视直如曲,中医病名。是指眼外观如常,而自视正直之物若弯曲状或视物扭曲变形的内障眼病。本病好发于成年人,以老年偏多,单眼、双眼或双眼先后发病。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常易罹患。本病运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结合的优势治疗,预后较好;不治或治疗不当,则预后差,甚者可遗留永久性视力障碍,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视直如曲

一般症状:

手发背

病因:手发背,中医病名。是指发于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手背毒、手背发、蜘蛛背。其临床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若溃迟敛难,久则损筋伤骨。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手背部蜂窝组织炎。

手发背

一般症状:

手足疔疮

病因:手足部疔疮,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手部发病多于足部,发病较急,初起无头,红肿热痛明显,易损筋伤骨,影响手足功能。因发病部位及形态、预后的不同而有多种命名,临床比较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病。

手足疔疮

一般症状:

暑疖

病因:暑疖,中医病名。指发生于暑天的小疖肿。多由痱子搔抓后感染而成的化脓性疖肿。又称“痱毒”或“热毒”。此症以小儿及新产妇为多见,好发生在头面部。多发于夏季。相当于西医病名多发性汗腺脓肿。暑疖虽是小病,但不及时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可因毒气扩散转成疔疮重症。

暑疖

一般症状:

水疝

病因:水疝,中医病名。水疝是指阴囊内有水湿停滞,以不红不热、状如水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本病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出现鞘膜积液、男性不育症。

水疝

一般症状:

粟疮

病因:粟疮,中医病名。是指以胞睑内面泡样颗粒丛生,状如粟米为主要表现的眼病。多见于下睑,色黄,质地较软,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境界清楚,愈后睑内不留瘢痕,且无并发及后遗症,每与椒疮(沙眼)同时发生,沙涩痒痛。重症可因粟粒摩擦眼球诱发翳膜而影响视力。本病以小儿多见,可单眼或双眼发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滤泡性结膜炎。当其无白睛红赤等症时,又相当于西医学的结膜滤泡症。

粟疮

一般症状:

酸碱伤目

病因:酸碱伤目,中医病名。是指因强酸、强碱及其他腐蚀性物质进人或接触眼部并引起眼部组织损伤,以眼睑或眼球蚀烂、剧痛及视力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眼病。本病即西医学的化学性眼损伤。本节重点介绍酸碱入目而引起眼部组织损伤的眼病,即酸碱化学伤。本病为眼科急重症,其病情的轻重和预后与化学物质的性质、浓度、量的多少,以及与眼接触时间的长短、急救措施是否恰当等因素有关。

酸碱伤目

一般症状:

锁肛痔

病因:锁肛痔,中医病名。锁肛痔是发生在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病至后期,肿瘤阻塞,肛门狭窄,排便困难,犹如锁住肛门一样,故称为锁肛痔。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偶见于青年人。西医则称为肛管直肠癌。本病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伴有贫血等并发症,也可出现恶病。

锁肛痔

一般症状:

锁喉痈

病因:锁喉痈,中医病名。是指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又称猛疽、结痈,俗称盘颈痰毒。其临床特点是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锁喉痈

一般症状:

胎黄

病因:胎黄,中医病名。是指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疽。我国早在隋代对胎黄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建国以来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胎黄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与预防病理性胎黄方面均取得重要的进展。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瘀阻、肝细胞性黄疸等。

胎黄

一般症状:

胎漏、胎动不安

病因:胎漏、胎动不安,中医病名。是指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若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发展为堕胎、小产。

胎漏、胎动不安

一般症状:

胎怯

病因:胎怯,中医病名。是指初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证。出生时的低体重不仅对体格发育有很大影响,还将影响小儿的智能发育。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早产儿与小于胎龄儿。

胎怯

一般症状:

胎萎不长

病因:胎萎不长,中医病名。妊娠四五个月后,其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胎萎不长,亦称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长等。相当于西医学胎儿生长受限。胎萎不长,经过精心调治,可继续顺利正常发育、生长,足月分娩。但也有少数患者胎死腹中。

胎萎不长

一般症状:

暴聋

病因:暴聋,中医病名。耳聋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暴聋与渐聋。突然发生的明显的听力减退,称为暴聋,又名卒聋。常为单侧,只有少数为双侧。发病年龄以40岁上下居多,无性别差异。春秋季节易发病。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突发性耳聋。

暴聋

一般症状:

体表痈

病因:体表痈,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肿胀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多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

体表痈

一般症状:

膻中疽

病因:膻中疽,中医病名。是指疽之发于膻中穴者,亦名膻中发疽、膻中发。症见患处肿块初起如粟大小,色紫坚硬,逐渐焮红肿痛,并见有恶寒壮热等症。本病相当于西医病名痈。一般预后良好。

膻中疽

一般症状:

吐血

病因:吐血,中医病名,是血从胃中经口吐出或呕出,血色多黯红,多夹有食物残渣,并常伴胁胀闷疼痛的病证。多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脉络瘀滞,逆乘于胃阳络损伤所致。亦有部分因中气虚寒、血失统摄而致吐血。吐血又称呕血,古代曾将有声者称为呕血,无声者称为叶血。但实际上吐血与呕血不易区别,故一般统称为吐血。本病见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等上消化道的急性出血等疾病。

吐血

一般症状:

伤风鼻塞

病因:伤风鼻塞,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侵袭所致的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病。俗称“伤风”。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季和冬春之交多发。西医学的急性鼻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伤风鼻塞

一般症状:

热厥

病因:热厥,中医病名。是指因热邪内闭,内外阴阳格拒所致。是以四肢厥逆,胸腹灼热,脉沉伏有力为主要表现的厥逆类疾病。又名阳厥,属厥证之一。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热厥

一般症状:初期发热头痛,口渴心烦,随热势更甚出现四肢厥冷,或寒战,但欲去衣,胸腹灼热,渴喜冷饮,烦躁不得眠,小便赤涩,大便燥结,甚或神昏谵语,狂躁不安,舌苔干黄或焦黄起刺,脉沉按之有力。

上胞下垂

病因:上胞下垂,中医病名。是指因脾虚气弱,血虚不能养筋,或风邪中络所致。以上睑提举无力或眼不能自然睁开,眼裂变窄,甚至遮盖瞳神,影响瞻视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又称睢目、侵风、眼睑垂缓、胞垂,严重者称睑废。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有先天与后天之分。相当于西医学的上睑下垂,常因提上睑肌或支配提上睑肌的动眼神经分支病变、重症肌无力、先天异常、机械性开睑障碍所致者。

上胞下垂

一般症状:上胞垂下,影响视瞻。属先天者自幼罹患,视瞻时需昂首皱额,甚至以手提起上胞方能视物;属后天者晨起或休息后减轻,午后或劳累后加重,或视一为二、目偏视等。

寒厥

病因:寒厥,中医病名。因阴寒内盛,卫阳亦虚,内外皆寒所致。是以恶寒、四肢冷过肘膝为主要表现的厥逆类疾病。又名阴厥,属厥证的一种。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寒厥

一般症状:患者平素畏寒,受凉后即恶寒甚,脉微细,手足厥冷,甚至冷过肘膝,昏沉欲睡,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发病急骤者,亦可见昏迷僵直、面青身冷、腹痛吐泻等症。亦有不感寒而见手足清冷、阳痿早泄、少腹冷者。

脾胃虚寒

病因:脾胃虚寒(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又称脾胃阳虚,是指脾胃阳气不足,阳虚阴盛,导致虚寒内生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这可能是由于脾胃气虚未及时治疗、嗜食生冷、过用苦寒、肾阳不足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于胃痛、呕吐、腹泻、产后呃逆等多种疾病中。

脾胃虚寒

一般症状:脾胃虚寒的症状主要包括腹胀、进食量减少、胃脘和腹部出现冷痛且得温、按压后会有所缓解、怕冷、四肢发凉、大便稀软不成形、小便不畅、呕吐清水或者夹有不消化食物、四肢沉重乏力等。此外,女性患者还会表现为白带清稀、量增多。患者的舌脉特征为,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少腹疽

病因:少腹疽,中医病名。是指生于少腹部的痈疽。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相当于西医病名痈。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少腹疽

一般症状:

气鼓

病因:气鼓,中医病名,指因气机郁滞所致的鼓胀,临床以胸腹胀大,腹皮绷急,叩之有声为特征。又名气胀,是鼓胀病之一。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

气鼓

一般症状:临床以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为表现。

蛇腹疔

病因:蛇腹疔,中医病名。指疔疮发生于手指中节掌面者,亦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症见患处肿如鱼肚,色赤疼痛。相当于西医病名化脓性腱鞘炎。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蛇腹疔

一般症状:

血鼓

病因:血鼓,中医病名,属鼓胀病的一种。多因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所致,症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可见于门脉性肝硬变,血吸虫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内肿瘤并发腹水等病症。

血鼓

一般症状:

蛇头疔

病因:蛇头疔,中医病名。是指发于手指末端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肿胀形如蛇头,叫蛇头疔;生于手指螺纹处的,又称螺疔。由于指端皮肉致密坚实,脓毒积聚浸淫筋骨,故易损筋坏骨。相当于西医化脓性指头炎。若及时治疗,处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蛇头疔

一般症状:

虫鼓

病因:虫鼓,中医病名。是指虫毒结于胃肠所引起的鼓胀,临床以腹部胀大,时或作痛,面有红点或红纹,如虫蚀之象为特征。又名虫胀。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晚期血吸虫病。

虫鼓

一般症状:

摄领疮

病因:摄领疮,中医病名。是指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多见于夜寐欠安的成年人。相当于西医病名牛皮癣。本病病程较长,易发反复发作。

摄领疮

一般症状:

产后泄泻

病因:产后泄泻,中医病名。产后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或下如水样者,谓之“产后泄泻”,亦称“产后腹泻”、“产泻”,或“产后下利”。病因主要与产后脏腑气血虚弱,脾胃运化失职,湿邪为患有关。临床症状,与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疾病之症状相类似。

产后泄泻

一般症状:

神水将枯

病因:神水将枯,中医病名。是指因气郁化火,阴津亏损,泪液减少所致。以目珠干燥失泽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是发生于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的常见病症。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结膜干燥综合征。

神水将枯

一般症状:

胞衣不下

病因:胞衣不下,中医病名。是指胎儿娩出后,经过半小时胎盘不能自然娩出者,称为“胞衣不下”,又称“息胞”。基本病机中,虚者由于气虚不能传送,实者由于血瘀阻碍,或寒凝血滞,以致胞衣不下。西医学胎盘稽留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胞衣不下

一般症状:

老年人尿路感染

病因:老年人尿路感染是指由于病原体在尿路中异常繁殖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均可引起感染。患者可有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日常生活中坚持多饮水、勤排尿冲刷尿路,可避免部分致病菌在尿路中生长、繁殖。

老年人尿路感染

一般症状:老年人尿路感染的症状常不典型,少部分患者最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腰骶部酸痛,膀胱区或下腹部不适感,也有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典型症状 1、尿路刺激征 大体上来说,尿路感染的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2、血尿 尿路感染可并发血尿。 3、尿味改变 部分患者可出现尿中有刺激性气味。 4、疼痛 主要表现为肾区叩击痛、腰痛。并发症 老年人尿路感染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菌血症、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等,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肾癌翻花

病因:肾癌翻花,中医病名。是指以阴茎龟头出现丘疹、结节状坚硬物等,溃后如翻花状,有特异恶臭和脓性分泌物为主要表现,发生于阴茎的癌病类疾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青壮年亦有发病。相当于西医阴茎癌。

肾癌翻花

一般症状:

喉菌

病因:喉菌,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喉部的癌肿。以我国东北地区发病率较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甚则失声,可伴有咳嗽、痰中带血、口气恶臭、咽喉疼痛或吞咽哽阻等,肿物增大时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喉鸣等症状,颈部常有恶核。西医学的喉部恶性肿瘤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

喉菌

一般症状:

肾岩

病因:肾岩,中医病名。是指岩肿生于阴茎,故名肾岩。若肾岩日久疮面溃破,形如熟透之石榴,皮裂翻开,则又称肾岩翻花。其临床特点是阴茎表面出现丘疹、结节、疣状物突起坚硬,溃后状如翻花。好发于阴茎马口及其边缘,后期可侵犯整个阴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阴茎癌。

肾岩

一般症状:

肾精亏虚

病因:肾精亏虚又称肾精亏损,指肾之精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多与天生体质差、久病、房事过多等有关。本证以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早衰为特征。见于现代医学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性功能低下、无精症、老年痴呆、发育不良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肾精亏虚

一般症状:肾精亏虚主要表现为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早衰等。典型症状 1、发育迟缓 小儿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囟门退闭、身材矮小、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等。 2、性功能减退 表现为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性功能减退等。 3、早衰 成人早衰主要表现为脱发、牙齿松动、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精神呆钝、健忘等。 4、其他 舌瘦、脉细无力。并发症 肾精亏虚可引起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性功能低下、无精症、老年痴呆、发育不良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失荣

病因:失荣,中医病名。失荣是以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颈部淋巴转移,如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及鼻咽癌、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腮腺癌等。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失荣

一般症状:

湿疮

病因:湿疮,中医病名。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患。因皮损总有湿烂、渗液、结痂而得名。其临床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复发。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名称各异。如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

湿疮

一般症状:

石疖

病因:石疖,中医病名。是指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以夏秋季节为多发。好发于幼童、青年。相当于西医学疖。若不及时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可因毒气扩散转成疔疮重症。

石疖

一般症状:

石瘿

病因:石瘿,中医病名。是指瘿病肿块坚硬如石者,属于恶性病变。其特点是结喉处结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癌。

石瘿

一般症状:

蚕豆病

病因:蚕豆病(favism)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一种临床类型,因食用蚕豆或其制品而发病,一般于食用后2小时至几天(通常1~2天,最长15天)突然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溶血程度与食蚕豆的量无关。多数患者停止食用可自行恢复,严重患者需要输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并采取措施避免急性肾衰竭。

蚕豆病

一般症状:蚕豆病通常于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后的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可出现头晕、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等症状,继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甚至急性肾衰竭。慢性者可有肝脾大。并发症 蚕豆病因G6PD缺乏诱发的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时复目痒

病因:时复目痒,中医病名。是指发病时目痒难忍,白睛红赤,至期而发,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眼病。又名时复证、痒若虫行证、眼痒极难忍外障等。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常双眼发病,其病程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痊愈。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春季结膜炎。

时复目痒

一般症状:双眼奇痒难忍,灼热微痛,碜涩不适,甚则羞明流泪,有白色黏丝样眼眵。

视瞻昏渺

病因:视瞻昏渺,中医病名。是指中老年人出现的眼外观无异常,但视物昏朦,且日渐加重,终致失明的眼病。该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双眼患病。根据《证治准绳》对视瞻昏渺的论述,本节主要针对西医学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行讨论。该病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上根据其眼底的病变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其他黄斑部的营养不良、炎症、变性可参考本节进行治疗。

视瞻昏渺

一般症状:

疮疡

病因:广义的疮疡泛指一切体表浅显的外科疾病,而狭义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以下主要论述狭义疮疡,是中医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常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中医外科疮疡疾病包括疖、疔、痈、发、有头疽、丹毒等,相当于西医学的“体表外科感染"。

疮疡

一般症状:红、肿、热、痛、溃脓及功能障碍,这是疮疡共同的局部症状。但这些症状的出现及轻重,受感邪性质、病程长短、病变范围和病位深浅等因素的影响。疮疡轻证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严重的发生疮毒内陷时,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四肢发厥等症。并发症 在疮疡的发展过程中,若因失治误治导致邪毒炽盛,或人体气血虚弱,不能托毒外达,可使邪毒走散,内攻脏腑,形成走黄与内陷,危及生命。

视直如曲

病因:视直如曲,中医病名。是指眼外观如常,而自视正直之物若弯曲状或视物扭曲变形的内障眼病。本病好发于成年人,以老年偏多,单眼、双眼或双眼先后发病。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常易罹患。本病运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结合的优势治疗,预后较好;不治或治疗不当,则预后差,甚者可遗留永久性视力障碍,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视直如曲

一般症状:

手发背

病因:手发背,中医病名。是指发于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手背毒、手背发、蜘蛛背。其临床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若溃迟敛难,久则损筋伤骨。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手背部蜂窝组织炎。

手发背

一般症状:

手足疔疮

病因:手足部疔疮,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手部发病多于足部,发病较急,初起无头,红肿热痛明显,易损筋伤骨,影响手足功能。因发病部位及形态、预后的不同而有多种命名,临床比较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病。

手足疔疮

一般症状:

暑疖

病因:暑疖,中医病名。指发生于暑天的小疖肿。多由痱子搔抓后感染而成的化脓性疖肿。又称“痱毒”或“热毒”。此症以小儿及新产妇为多见,好发生在头面部。多发于夏季。相当于西医病名多发性汗腺脓肿。暑疖虽是小病,但不及时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可因毒气扩散转成疔疮重症。

暑疖

一般症状:

水疝

病因:水疝,中医病名。水疝是指阴囊内有水湿停滞,以不红不热、状如水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本病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出现鞘膜积液、男性不育症。

水疝

一般症状:

粟疮

病因:粟疮,中医病名。是指以胞睑内面泡样颗粒丛生,状如粟米为主要表现的眼病。多见于下睑,色黄,质地较软,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境界清楚,愈后睑内不留瘢痕,且无并发及后遗症,每与椒疮(沙眼)同时发生,沙涩痒痛。重症可因粟粒摩擦眼球诱发翳膜而影响视力。本病以小儿多见,可单眼或双眼发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滤泡性结膜炎。当其无白睛红赤等症时,又相当于西医学的结膜滤泡症。

粟疮

一般症状:

酸碱伤目

病因:酸碱伤目,中医病名。是指因强酸、强碱及其他腐蚀性物质进人或接触眼部并引起眼部组织损伤,以眼睑或眼球蚀烂、剧痛及视力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眼病。本病即西医学的化学性眼损伤。本节重点介绍酸碱入目而引起眼部组织损伤的眼病,即酸碱化学伤。本病为眼科急重症,其病情的轻重和预后与化学物质的性质、浓度、量的多少,以及与眼接触时间的长短、急救措施是否恰当等因素有关。

酸碱伤目

一般症状:

锁肛痔

病因:锁肛痔,中医病名。锁肛痔是发生在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病至后期,肿瘤阻塞,肛门狭窄,排便困难,犹如锁住肛门一样,故称为锁肛痔。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偶见于青年人。西医则称为肛管直肠癌。本病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伴有贫血等并发症,也可出现恶病。

锁肛痔

一般症状:

锁喉痈

病因:锁喉痈,中医病名。是指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又称猛疽、结痈,俗称盘颈痰毒。其临床特点是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锁喉痈

一般症状:

胎黄

病因:胎黄,中医病名。是指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疽。我国早在隋代对胎黄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建国以来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胎黄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与预防病理性胎黄方面均取得重要的进展。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瘀阻、肝细胞性黄疸等。

胎黄

一般症状:

胎漏、胎动不安

病因:胎漏、胎动不安,中医病名。是指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若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发展为堕胎、小产。

胎漏、胎动不安

一般症状:

胎怯

病因:胎怯,中医病名。是指初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证。出生时的低体重不仅对体格发育有很大影响,还将影响小儿的智能发育。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早产儿与小于胎龄儿。

胎怯

一般症状:

胎萎不长

病因:胎萎不长,中医病名。妊娠四五个月后,其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胎萎不长,亦称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长等。相当于西医学胎儿生长受限。胎萎不长,经过精心调治,可继续顺利正常发育、生长,足月分娩。但也有少数患者胎死腹中。

胎萎不长

一般症状:

暴聋

病因:暴聋,中医病名。耳聋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暴聋与渐聋。突然发生的明显的听力减退,称为暴聋,又名卒聋。常为单侧,只有少数为双侧。发病年龄以40岁上下居多,无性别差异。春秋季节易发病。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突发性耳聋。

暴聋

一般症状:

体表痈

病因:体表痈,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肿胀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多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

体表痈

一般症状:

膻中疽

病因:膻中疽,中医病名。是指疽之发于膻中穴者,亦名膻中发疽、膻中发。症见患处肿块初起如粟大小,色紫坚硬,逐渐焮红肿痛,并见有恶寒壮热等症。本病相当于西医病名痈。一般预后良好。

膻中疽

一般症状:

吐血

病因:吐血,中医病名,是血从胃中经口吐出或呕出,血色多黯红,多夹有食物残渣,并常伴胁胀闷疼痛的病证。多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脉络瘀滞,逆乘于胃阳络损伤所致。亦有部分因中气虚寒、血失统摄而致吐血。吐血又称呕血,古代曾将有声者称为呕血,无声者称为叶血。但实际上吐血与呕血不易区别,故一般统称为吐血。本病见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等上消化道的急性出血等疾病。

吐血

一般症状:

伤风鼻塞

病因:伤风鼻塞,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侵袭所致的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病。俗称“伤风”。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季和冬春之交多发。西医学的急性鼻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伤风鼻塞

一般症状:

热厥

病因:热厥,中医病名。是指因热邪内闭,内外阴阳格拒所致。是以四肢厥逆,胸腹灼热,脉沉伏有力为主要表现的厥逆类疾病。又名阳厥,属厥证之一。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热厥

一般症状:初期发热头痛,口渴心烦,随热势更甚出现四肢厥冷,或寒战,但欲去衣,胸腹灼热,渴喜冷饮,烦躁不得眠,小便赤涩,大便燥结,甚或神昏谵语,狂躁不安,舌苔干黄或焦黄起刺,脉沉按之有力。

上胞下垂

病因:上胞下垂,中医病名。是指因脾虚气弱,血虚不能养筋,或风邪中络所致。以上睑提举无力或眼不能自然睁开,眼裂变窄,甚至遮盖瞳神,影响瞻视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又称睢目、侵风、眼睑垂缓、胞垂,严重者称睑废。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有先天与后天之分。相当于西医学的上睑下垂,常因提上睑肌或支配提上睑肌的动眼神经分支病变、重症肌无力、先天异常、机械性开睑障碍所致者。

上胞下垂

一般症状:上胞垂下,影响视瞻。属先天者自幼罹患,视瞻时需昂首皱额,甚至以手提起上胞方能视物;属后天者晨起或休息后减轻,午后或劳累后加重,或视一为二、目偏视等。

寒厥

病因:寒厥,中医病名。因阴寒内盛,卫阳亦虚,内外皆寒所致。是以恶寒、四肢冷过肘膝为主要表现的厥逆类疾病。又名阴厥,属厥证的一种。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寒厥

一般症状:患者平素畏寒,受凉后即恶寒甚,脉微细,手足厥冷,甚至冷过肘膝,昏沉欲睡,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发病急骤者,亦可见昏迷僵直、面青身冷、腹痛吐泻等症。亦有不感寒而见手足清冷、阳痿早泄、少腹冷者。

脾胃虚寒

病因:脾胃虚寒(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又称脾胃阳虚,是指脾胃阳气不足,阳虚阴盛,导致虚寒内生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这可能是由于脾胃气虚未及时治疗、嗜食生冷、过用苦寒、肾阳不足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于胃痛、呕吐、腹泻、产后呃逆等多种疾病中。

脾胃虚寒

一般症状:脾胃虚寒的症状主要包括腹胀、进食量减少、胃脘和腹部出现冷痛且得温、按压后会有所缓解、怕冷、四肢发凉、大便稀软不成形、小便不畅、呕吐清水或者夹有不消化食物、四肢沉重乏力等。此外,女性患者还会表现为白带清稀、量增多。患者的舌脉特征为,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少腹疽

病因:少腹疽,中医病名。是指生于少腹部的痈疽。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相当于西医病名痈。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少腹疽

一般症状:

气鼓

病因:气鼓,中医病名,指因气机郁滞所致的鼓胀,临床以胸腹胀大,腹皮绷急,叩之有声为特征。又名气胀,是鼓胀病之一。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

气鼓

一般症状:临床以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为表现。

蛇腹疔

病因:蛇腹疔,中医病名。指疔疮发生于手指中节掌面者,亦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症见患处肿如鱼肚,色赤疼痛。相当于西医病名化脓性腱鞘炎。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蛇腹疔

一般症状:

血鼓

病因:血鼓,中医病名,属鼓胀病的一种。多因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所致,症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可见于门脉性肝硬变,血吸虫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内肿瘤并发腹水等病症。

血鼓

一般症状:

蛇头疔

病因:蛇头疔,中医病名。是指发于手指末端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肿胀形如蛇头,叫蛇头疔;生于手指螺纹处的,又称螺疔。由于指端皮肉致密坚实,脓毒积聚浸淫筋骨,故易损筋坏骨。相当于西医化脓性指头炎。若及时治疗,处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蛇头疔

一般症状:

虫鼓

病因:虫鼓,中医病名。是指虫毒结于胃肠所引起的鼓胀,临床以腹部胀大,时或作痛,面有红点或红纹,如虫蚀之象为特征。又名虫胀。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晚期血吸虫病。

虫鼓

一般症状:

摄领疮

病因:摄领疮,中医病名。是指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多见于夜寐欠安的成年人。相当于西医病名牛皮癣。本病病程较长,易发反复发作。

摄领疮

一般症状:

产后泄泻

病因:产后泄泻,中医病名。产后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或下如水样者,谓之“产后泄泻”,亦称“产后腹泻”、“产泻”,或“产后下利”。病因主要与产后脏腑气血虚弱,脾胃运化失职,湿邪为患有关。临床症状,与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疾病之症状相类似。

产后泄泻

一般症状:

神水将枯

病因:神水将枯,中医病名。是指因气郁化火,阴津亏损,泪液减少所致。以目珠干燥失泽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是发生于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的常见病症。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结膜干燥综合征。

神水将枯

一般症状:

胞衣不下

病因:胞衣不下,中医病名。是指胎儿娩出后,经过半小时胎盘不能自然娩出者,称为“胞衣不下”,又称“息胞”。基本病机中,虚者由于气虚不能传送,实者由于血瘀阻碍,或寒凝血滞,以致胞衣不下。西医学胎盘稽留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胞衣不下

一般症状:

老年人尿路感染

病因:老年人尿路感染是指由于病原体在尿路中异常繁殖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均可引起感染。患者可有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日常生活中坚持多饮水、勤排尿冲刷尿路,可避免部分致病菌在尿路中生长、繁殖。

老年人尿路感染

一般症状:老年人尿路感染的症状常不典型,少部分患者最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腰骶部酸痛,膀胱区或下腹部不适感,也有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典型症状 1、尿路刺激征 大体上来说,尿路感染的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2、血尿 尿路感染可并发血尿。 3、尿味改变 部分患者可出现尿中有刺激性气味。 4、疼痛 主要表现为肾区叩击痛、腰痛。并发症 老年人尿路感染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菌血症、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等,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肾癌翻花

病因:肾癌翻花,中医病名。是指以阴茎龟头出现丘疹、结节状坚硬物等,溃后如翻花状,有特异恶臭和脓性分泌物为主要表现,发生于阴茎的癌病类疾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青壮年亦有发病。相当于西医阴茎癌。

肾癌翻花

一般症状:

喉菌

病因:喉菌,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喉部的癌肿。以我国东北地区发病率较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甚则失声,可伴有咳嗽、痰中带血、口气恶臭、咽喉疼痛或吞咽哽阻等,肿物增大时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喉鸣等症状,颈部常有恶核。西医学的喉部恶性肿瘤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

喉菌

一般症状:

肾岩

病因:肾岩,中医病名。是指岩肿生于阴茎,故名肾岩。若肾岩日久疮面溃破,形如熟透之石榴,皮裂翻开,则又称肾岩翻花。其临床特点是阴茎表面出现丘疹、结节、疣状物突起坚硬,溃后状如翻花。好发于阴茎马口及其边缘,后期可侵犯整个阴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阴茎癌。

肾岩

一般症状:

肾精亏虚

病因:肾精亏虚又称肾精亏损,指肾之精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多与天生体质差、久病、房事过多等有关。本证以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早衰为特征。见于现代医学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性功能低下、无精症、老年痴呆、发育不良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肾精亏虚

一般症状:肾精亏虚主要表现为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早衰等。典型症状 1、发育迟缓 小儿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囟门退闭、身材矮小、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等。 2、性功能减退 表现为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性功能减退等。 3、早衰 成人早衰主要表现为脱发、牙齿松动、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精神呆钝、健忘等。 4、其他 舌瘦、脉细无力。并发症 肾精亏虚可引起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性功能低下、无精症、老年痴呆、发育不良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失荣

病因:失荣,中医病名。失荣是以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颈部淋巴转移,如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及鼻咽癌、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腮腺癌等。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失荣

一般症状:

湿疮

病因:湿疮,中医病名。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患。因皮损总有湿烂、渗液、结痂而得名。其临床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复发。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名称各异。如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

湿疮

一般症状:

石疖

病因:石疖,中医病名。是指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以夏秋季节为多发。好发于幼童、青年。相当于西医学疖。若不及时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可因毒气扩散转成疔疮重症。

石疖

一般症状:

石瘿

病因:石瘿,中医病名。是指瘿病肿块坚硬如石者,属于恶性病变。其特点是结喉处结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癌。

石瘿

一般症状:

蚕豆病

病因:蚕豆病(favism)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一种临床类型,因食用蚕豆或其制品而发病,一般于食用后2小时至几天(通常1~2天,最长15天)突然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溶血程度与食蚕豆的量无关。多数患者停止食用可自行恢复,严重患者需要输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并采取措施避免急性肾衰竭。

蚕豆病

一般症状:蚕豆病通常于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后的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可出现头晕、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等症状,继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甚至急性肾衰竭。慢性者可有肝脾大。并发症 蚕豆病因G6PD缺乏诱发的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时复目痒

病因:时复目痒,中医病名。是指发病时目痒难忍,白睛红赤,至期而发,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眼病。又名时复证、痒若虫行证、眼痒极难忍外障等。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常双眼发病,其病程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痊愈。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春季结膜炎。

时复目痒

一般症状:双眼奇痒难忍,灼热微痛,碜涩不适,甚则羞明流泪,有白色黏丝样眼眵。

视瞻昏渺

病因:视瞻昏渺,中医病名。是指中老年人出现的眼外观无异常,但视物昏朦,且日渐加重,终致失明的眼病。该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双眼患病。根据《证治准绳》对视瞻昏渺的论述,本节主要针对西医学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行讨论。该病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上根据其眼底的病变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其他黄斑部的营养不良、炎症、变性可参考本节进行治疗。

视瞻昏渺

一般症状:

疮疡

病因:广义的疮疡泛指一切体表浅显的外科疾病,而狭义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以下主要论述狭义疮疡,是中医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常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中医外科疮疡疾病包括疖、疔、痈、发、有头疽、丹毒等,相当于西医学的“体表外科感染"。

疮疡

一般症状:红、肿、热、痛、溃脓及功能障碍,这是疮疡共同的局部症状。但这些症状的出现及轻重,受感邪性质、病程长短、病变范围和病位深浅等因素的影响。疮疡轻证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严重的发生疮毒内陷时,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四肢发厥等症。并发症 在疮疡的发展过程中,若因失治误治导致邪毒炽盛,或人体气血虚弱,不能托毒外达,可使邪毒走散,内攻脏腑,形成走黄与内陷,危及生命。

视直如曲

病因:视直如曲,中医病名。是指眼外观如常,而自视正直之物若弯曲状或视物扭曲变形的内障眼病。本病好发于成年人,以老年偏多,单眼、双眼或双眼先后发病。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常易罹患。本病运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结合的优势治疗,预后较好;不治或治疗不当,则预后差,甚者可遗留永久性视力障碍,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视直如曲

一般症状:

手发背

病因:手发背,中医病名。是指发于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手背毒、手背发、蜘蛛背。其临床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若溃迟敛难,久则损筋伤骨。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手背部蜂窝组织炎。

手发背

一般症状:

手足疔疮

病因:手足部疔疮,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手部发病多于足部,发病较急,初起无头,红肿热痛明显,易损筋伤骨,影响手足功能。因发病部位及形态、预后的不同而有多种命名,临床比较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病。

手足疔疮

一般症状:

暑疖

病因:暑疖,中医病名。指发生于暑天的小疖肿。多由痱子搔抓后感染而成的化脓性疖肿。又称“痱毒”或“热毒”。此症以小儿及新产妇为多见,好发生在头面部。多发于夏季。相当于西医病名多发性汗腺脓肿。暑疖虽是小病,但不及时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可因毒气扩散转成疔疮重症。

暑疖

一般症状:

水疝

病因:水疝,中医病名。水疝是指阴囊内有水湿停滞,以不红不热、状如水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本病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出现鞘膜积液、男性不育症。

水疝

一般症状:

粟疮

病因:粟疮,中医病名。是指以胞睑内面泡样颗粒丛生,状如粟米为主要表现的眼病。多见于下睑,色黄,质地较软,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境界清楚,愈后睑内不留瘢痕,且无并发及后遗症,每与椒疮(沙眼)同时发生,沙涩痒痛。重症可因粟粒摩擦眼球诱发翳膜而影响视力。本病以小儿多见,可单眼或双眼发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滤泡性结膜炎。当其无白睛红赤等症时,又相当于西医学的结膜滤泡症。

粟疮

一般症状:

酸碱伤目

病因:酸碱伤目,中医病名。是指因强酸、强碱及其他腐蚀性物质进人或接触眼部并引起眼部组织损伤,以眼睑或眼球蚀烂、剧痛及视力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眼病。本病即西医学的化学性眼损伤。本节重点介绍酸碱入目而引起眼部组织损伤的眼病,即酸碱化学伤。本病为眼科急重症,其病情的轻重和预后与化学物质的性质、浓度、量的多少,以及与眼接触时间的长短、急救措施是否恰当等因素有关。

酸碱伤目

一般症状:

锁肛痔

病因:锁肛痔,中医病名。锁肛痔是发生在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病至后期,肿瘤阻塞,肛门狭窄,排便困难,犹如锁住肛门一样,故称为锁肛痔。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偶见于青年人。西医则称为肛管直肠癌。本病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伴有贫血等并发症,也可出现恶病。

锁肛痔

一般症状:

锁喉痈

病因:锁喉痈,中医病名。是指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又称猛疽、结痈,俗称盘颈痰毒。其临床特点是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锁喉痈

一般症状:

胎黄

病因:胎黄,中医病名。是指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疽。我国早在隋代对胎黄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建国以来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胎黄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与预防病理性胎黄方面均取得重要的进展。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瘀阻、肝细胞性黄疸等。

胎黄

一般症状:

胎漏、胎动不安

病因:胎漏、胎动不安,中医病名。是指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若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发展为堕胎、小产。

胎漏、胎动不安

一般症状:

胎怯

病因:胎怯,中医病名。是指初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证。出生时的低体重不仅对体格发育有很大影响,还将影响小儿的智能发育。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早产儿与小于胎龄儿。

胎怯

一般症状:

胎萎不长

病因:胎萎不长,中医病名。妊娠四五个月后,其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胎萎不长,亦称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长等。相当于西医学胎儿生长受限。胎萎不长,经过精心调治,可继续顺利正常发育、生长,足月分娩。但也有少数患者胎死腹中。

胎萎不长

一般症状:

暴聋

病因:暴聋,中医病名。耳聋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暴聋与渐聋。突然发生的明显的听力减退,称为暴聋,又名卒聋。常为单侧,只有少数为双侧。发病年龄以40岁上下居多,无性别差异。春秋季节易发病。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突发性耳聋。

暴聋

一般症状:

体表痈

病因:体表痈,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肿胀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多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

体表痈

一般症状:

上一页 下一页

有问题?要反馈?

联系我们并且提交反馈,我们会悉心听取您的意见!